[卷二\痰门第十五] 顺气消食化痰丸
    制半夏胆南星(各三斤)神曲(炒)杏仁(去皮尖)陈皮(去白)萝卜子(生用)葛根山楂肉(炒)青皮(去穣,炒)苏子(沉水者)香附(制)麦芽(各一两)饮食生痰,胸膈膨闷者,此方主之。
    星、夏之辛,能燥湿痰;葛根之清,能解酒热;山楂、麦芽、神曲之消,能疗饮食之痰;青皮、陈皮、苏子、杏仁、卜子、香附之利,能行气滞之痰。痰去,则胸膈之膨闷亦去矣。
    

[卷二\痰门第十五] 青州白丸子
    半夏(七两)南星白附子(各三两)川乌(去皮脐,五钱)共为末,浸水数日为丸。
    湿痰作眩者,此方主之。
    痰之生也,由于湿,故用半夏、南星之燥;痰之滞也,本于寒,故用乌头、白附之温。
    浸以数日,杀其毒也。
    

[卷二\痰门第十五] 清气化痰丸
    陈皮(去白)杏仁(去皮尖)枳实(麸炒)黄芩(酒炒)栝蒌仁(去油)茯苓(各一两)姜汁为丸。
    此痰火通用之方也。
    气之不清,痰之故也,能治其痰,则气清矣。是方也,星、夏所以燥痰湿,杏、陈所以利痰滞,枳实所以攻痰积,黄芩所以消痰热,茯苓之用,渗痰湿也;若栝蒌者,则下气利痰云尔。
    

[卷二\痰门第十五] 指迷茯苓丸
    半夏(二两,制)茯苓(一两)风化硝(二钱五分)枳壳(五钱)姜汁糊丸。
    中脘停痰伏饮者,此方主之。
    半夏燥湿,茯苓渗湿,湿去则饮不生,枳壳削坚,化硝软坚,坚去则痰不固。
    

[卷二\痰门第十五] 滚痰丸
    大黄(酒蒸)黄芩(去朽,各半斤)礞石(硝黄金色,一两)沉香(五钱)共为丸。
    实热老痰,此方主之。
    大黄能推荡,黄芩能去热,沉香能下气,礞石能坠痰。是方乃攻击之剂,必有实热者始可用之,若与虚寒之人,则非宜矣。又礞石由焰硝炼,必陈久为妙,若新火毒未除,则不宜服。
    

[卷二\痰门第十五] 控涎丹
    甘遂(去心)紫大戟(去皮)真白芥子(各等分)痰涎在心膈上下,使人胸背、手足、颈项、腰膝引痛,手足冷痹,气脉不通者,此方主之。
    甘遂直达涎结之处,大戟能攻胸胁之涎,芥子能散支痛之饮,此攻痰之厉剂也。又曰∶惊痰加朱砂;痛者加全蝎;酒痰加雄黄、全蝎;惊气成块者,加穿山甲、鳖甲、玄胡索、蓬莪术;臂痛,加木鳖霜、桂心;痰热加盆硝;寒痰加丁香、胡椒、肉桂。因其病证而药加焉,兵

[卷二\痰门第十五] 三花神丸
    甘遂(面裹煨)大戟(拌湿炒)芫花(各半两,炒)轻粉(一分)大黄(一两)黑丑(二两,取头末)前药为末,滴水为丸,如小豆大。初服五丸,每服加五丸,温水下,日三服,以利为度。服后痞闷极甚者,此痰涎壅塞,顿攻不开,转加痛闷,即初服三丸,每加二丸,至快利即止。
    痰饮变生诸病,风热郁燥,肢体麻痹,走注疼痛,痰嗽,气血壅滞,不得宣通,人壮气实者,此方主之。
    甘遂能达痰涎窠匿之处,大戟、芫花能下十二经之饮,黑丑亦逐饮之物,大黄乃推荡之剂,佐以轻粉者,取其无窍不入,且逐风痰积热,而解诸药之辛烈耳。此大毒类聚为丸,善用之,则能定祸乱于升平;不善用之,则虚人真气。慎之。
    

[卷二] 哮喘门第十六
    叙曰∶膈有胶固之痰,外有非时之感,内有壅塞之气,然后令人哮喘。能温之、汗之、吐之,皆是良法。若逡巡调理,则虚喘宜之;人而羸瘦气弱,则宜灸其背。今考古方七首,而

[卷二\哮喘门第十六] 麻黄汤
    麻黄(去节,三钱)桂枝(洗净,二钱)杏仁(去皮尖,七枚)甘草(一钱)肺部原有风痰,背复感寒邪而成哮喘者,此方主之。
    背者,背间之穴,主输脏气者也。一受风寒,则脏气为寒邪所闭,不得宣越,故作哮喘。麻黄之辛,能开腠散寒;桂枝之温,能解肌疏表;杏仁微辛,入肺利气;甘草甘平,调中发散。
    

[卷二\哮喘门第十六] 瓜蒂散
    甜瓜蒂七枚(为末)大豆煎汤调下五分。
    凡病,气塞不通者,此方三吐之。
    苦能涌泄,故用瓜蒂以吐之;甘能调胃,故用大豆以和之。
    

[卷二\哮喘门第十六] 定喘汤
    白果(二十一枚,炒黄色)黄芩(炒)杏仁(去皮尖,各一钱五分)桑白皮(五钱,蜜炙)苏子(二钱)甘草(一钱)麻黄(去节)半夏(法制)款冬花(各三钱)肺虚感寒,气逆膈热,作哮喘者,此方主之。
    声粗者为哮,外感有余之疾也,宜用表药。气促者为喘,肺虚不足之证也,宜用里药。
    寒束于表,阳气不得泄越,故上逆;气并于膈。为阳中之阳,故令热。是方也,麻黄、杏仁、甘草,辛甘发散之物也,可以疏表而定哮;白果、款花、桑皮,清金保肺之物也,可以安里而定喘;苏子能降气,半夏能散逆,黄芩能去热。
    

[卷二\哮喘门第十六] 五味子汤
    五味子(半两,炒)人参(去芦)麦门冬(去心)杏仁(去皮尖)陈皮(去白)生姜(各二钱)肺虚作喘,脉大者,此方主之。
    喘则气耗,五味子所以收之;虚则喘促,人参所以补之;肺喜润,故用麦冬、杏仁;气喜利,故用陈皮、生姜。
    

[卷二\哮喘门第十六] 附子理中汤
    人参甘草(炙)附子(制)干姜(炒)白术(炒,各一钱)脾肺虚寒,痰涎壅塞,少有动作,喘嗽频促,脉来迟细者,此方主之。
    此证为虚而脉为寒也。虚则宜补,参、术、甘草所以补虚;寒则宜温,干姜、附子所以温寒。
    

[卷二\哮喘门第十六] 六君子汤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气虚痰喘者,此方主之。
    气壮则痰行,气虚则痰滞。痰遮气道,故令人喘。甘者可以补气,参、苓、术、草,皆甘物也;辛者可以治痰,半夏、陈皮,皆辛物也。用甘则气不虚,用辛则痰不滞,气利痰行,胡

[卷二\哮喘门第十六] 久喘良方
    用青皮一枚,展开去穣,入江子一个,将麻线系定,火上烧尽烟,留性为末,生姜汁和酒一杯,呷服之。
    《名医录》云∶李翰林,天台人,有莫生患喘病求医。李云∶病日久矣,我与治之。乃用前方,过口便定,实神方也。昆谓久喘者,肺分有顽痰结气,青皮能破气,江子能攻痰,然其性悍厉,善于走下耳,未可以疗上部也。今用烧灰存性,则大毒已去,所存者几希耳。
    新烧火性炎上,可使成功于膈;佐之以姜汁,则顽痰易利;行之以酒,则无所不之。姜、酒既行,二物善降,久喘之患,可使愈于一旦,非良方而何?

[卷二] 咳嗽门第十七
    叙曰∶新咳易愈,久咳难愈。所以难愈者,病邪传变而深入也。经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是受邪之原亦多矣,岂可以易与乎?今考十五方,率举其大耳。至于诸邪杂揉,则轻重标本,在人心权度而已,乌能编简尽耶?

[卷二\咳嗽门第十七] 消风百解散
    荆芥麻黄(去节)陈皮(去白)苍术(泔浸七日)白芷甘草(等分)伤风咳嗽者,此方主之。
    有头疼发热,鼻寒声重者,伤风咳嗽也。伤风宜解肌,咳嗽宜利气。荆芥、白芷、麻黄,可以解肌;陈皮、苍术、甘草,可以利气。经曰∶辛甘发散为阳。夫六物皆辛甘,则皆解散矣。然能解散,便能利气;能利气,便能解散。其理恒相通者也。
    

[卷二\咳嗽门第十七] 金沸草散
    前胡旋复花(各一两)赤芍药(炒)甘草(各一钱)半夏(五钱,制)荆芥穗(一两半)赤茯苓(六钱半)因风咳嗽生痰者,此方主之。
    风盛则气壅,气壅则痰上,痰上则咳嗽。前胡、旋复,治风而兼行痰;荆芥、甘草,消风而兼利气;半夏治痰,兼破气逆;赤芍调荣,兼能制急;茯苓用赤,入丙丁也。
    


前一页 ◇ 润下丸
后一页 ◇ 五苓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