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霍乱门第十四] 六和汤
    砂仁半夏杏仁人参甘草(各一两)浓朴木瓜藿香白术白扁豆赤茯苓(各二两)夏月饮食后,六腑不和,霍乱转筋者,此方主之。
    六和者,和六腑也。食饮为患,和以砂仁;夹涎吐逆,和以半夏;膈气不利,和以杏仁;胃虚不调,和以参、术;中气不快,和以藿香;伏暑伤脾,和以扁、朴;转筋为患,和以木瓜;三焦蓄热,和以赤苓;气逆急吐,和以甘草。正考见暑门。
    

[卷二\霍乱门第十四] 藿香正气散
    藿香(三钱)白术(炒)浓朴(姜汤炒)茯苓紫苏半夏(制)大腹皮(净洗)桔梗内伤、外感而成霍乱者,此方主之。
    内伤者调其中,藿香、白术、茯苓、陈皮、甘草、半夏、浓朴、桔梗、大腹皮,皆调中药也,调中则能正气于内矣;外感者疏其表,紫苏、白芷,疏表药也,疏表则能正气于外矣。
    若

[卷二\霍乱门第十四] 《三因》吐法
    烧盐(十两)热饮十五升,三饮而三吐之。
    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腹中大痛者。名曰干霍乱,令人暴死,急以此方探吐之。
    盐,咸物也,多则苦矣。经曰咸能软坚,故可以开宿食顽痰;苦能涌泄,故探之则易吐矣。此法能回生起死,幸勿轻而忽之。
    

[卷二] 痰门第十五
    叙曰∶痰证显于外,夫人之所易知也;痰涎隐于内,而怪证百出,夫人之所难知也。显于外者,只根据常法调理而治;隐于内者,非控涎丹、神丸,与夫倒仓之法,不能空其巢穴也。今考古方十一首以治痰,变而通之,在乎人耳。
    

[卷二\痰门第十五] 二陈汤
    半夏(制)陈皮(去白)茯苓(去皮,各一钱五分)甘草(炙,七分)湿痰为患,此方主之。
    湿痰者,痰之原生于湿也。水饮入胃,无非湿化,脾弱不能克制,停于膈间,中、下二焦之气熏蒸稠粘,稀则曰饮,稠则曰痰,痰生于湿,故曰湿痰也。是方也,半夏辛热能燥湿,茯苓甘淡能渗湿,湿去则痰无由以生,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陈皮辛温能利气,甘草甘平能益脾,益脾则土足以制湿,利气则痰无能留滞,益脾治其本,利气治其标也。又曰∶有痰而渴,半夏非宜,宜去半夏之燥,而易贝母、栝蒌之润。余曰∶尤有诀焉,渴而喜饮水者,宜易之;渴而不能饮水者,虽渴犹宜半夏也。此湿为本,热为标,故见口渴,所谓湿极而兼胜已之化,实非真象也,惟明者知之。气弱加人参、白术,名六君子汤。
    

[卷二\痰门第十五] 千缗汤
    半夏(七枚)皂角(一寸,炙)甘草(一寸,炙)痰涎上涌,喉中有声,不渴者,此方主之。
    湿土生痰,故用半夏以燥湿;气塞则痰滞,故用皂角以利气;肺苦气上逆,故用甘草以缓急。又甘草能益脾,皂角能去垢,半夏能破逆。曰千缗者,重其效也。
    

[卷二\痰门第十五] 导痰汤
    半夏(四物钱,制)陈皮(去白)枳壳(麸炒)胆南星赤茯苓炙甘草(各一钱)风痰涌盛者,此方主之。
    风痰者,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前之二陈汤耳。加南星以治风痰;入枳壳,去痰如倒壁。
    

[卷二\痰门第十五] 九蒸苍术散
    苍术一味,九蒸九晒,为极细末,每服浆水调下一钱。
    湿痰腹痛者,此方主之。
    湿痰腹痛,是土实也。经曰∶土欲实,木当平之。苍术九蒸九晒,则其气轻清而薄,风木胜湿之品也,故治湿痰腹痛神良。
    

[卷二\痰门第十五] 三子养亲汤
    紫苏子(沉水者)白芥子萝卜子(各三钱)年高痰盛气实者,此方主之。
    痰不自动也,因气而动,故气上则痰上,气下则痰下,气行则痰行,气滞则痰滞。是方也,卜子能耗气,苏子能降气,芥子能利气。气耗则邪不实,气降则痰不逆,气利则膈自宽,奚痰患之有?飞霞子此方,为人子事亲者设也。虽然,治痰先理气,此治标之论耳,终不若二陈有健脾去湿治本之妙也。但气实之证,则养亲汤亦径捷之方矣。
    

[卷二\痰门第十五] 润下丸
    陈皮(一斤,去白,盐水洗)甘草(二两,炙)共为末所丸。
    上而痰吐,下而痰泻,此方皆良。
    陈皮有消痰泄气之功;食盐具咸能润下之性;甘草有和药调中之妙,炙之有健脾益胃之能。丹溪翁微加星、夏者,燥其生痰之源;微加芩、连者,扑其动痰之焰。
    

[卷二\痰门第十五] 顺气消食化痰丸
    制半夏胆南星(各三斤)神曲(炒)杏仁(去皮尖)陈皮(去白)萝卜子(生用)葛根山楂肉(炒)青皮(去穣,炒)苏子(沉水者)香附(制)麦芽(各一两)饮食生痰,胸膈膨闷者,此方主之。
    星、夏之辛,能燥湿痰;葛根之清,能解酒热;山楂、麦芽、神曲之消,能疗饮食之痰;青皮、陈皮、苏子、杏仁、卜子、香附之利,能行气滞之痰。痰去,则胸膈之膨闷亦去矣。
    

[卷二\痰门第十五] 青州白丸子
    半夏(七两)南星白附子(各三两)川乌(去皮脐,五钱)共为末,浸水数日为丸。
    湿痰作眩者,此方主之。
    痰之生也,由于湿,故用半夏、南星之燥;痰之滞也,本于寒,故用乌头、白附之温。
    浸以数日,杀其毒也。
    

[卷二\痰门第十五] 清气化痰丸
    陈皮(去白)杏仁(去皮尖)枳实(麸炒)黄芩(酒炒)栝蒌仁(去油)茯苓(各一两)姜汁为丸。
    此痰火通用之方也。
    气之不清,痰之故也,能治其痰,则气清矣。是方也,星、夏所以燥痰湿,杏、陈所以利痰滞,枳实所以攻痰积,黄芩所以消痰热,茯苓之用,渗痰湿也;若栝蒌者,则下气利痰云尔。
    

[卷二\痰门第十五] 指迷茯苓丸
    半夏(二两,制)茯苓(一两)风化硝(二钱五分)枳壳(五钱)姜汁糊丸。
    中脘停痰伏饮者,此方主之。
    半夏燥湿,茯苓渗湿,湿去则饮不生,枳壳削坚,化硝软坚,坚去则痰不固。
    

[卷二\痰门第十五] 滚痰丸
    大黄(酒蒸)黄芩(去朽,各半斤)礞石(硝黄金色,一两)沉香(五钱)共为丸。
    实热老痰,此方主之。
    大黄能推荡,黄芩能去热,沉香能下气,礞石能坠痰。是方乃攻击之剂,必有实热者始可用之,若与虚寒之人,则非宜矣。又礞石由焰硝炼,必陈久为妙,若新火毒未除,则不宜服。
    

[卷二\痰门第十五] 控涎丹
    甘遂(去心)紫大戟(去皮)真白芥子(各等分)痰涎在心膈上下,使人胸背、手足、颈项、腰膝引痛,手足冷痹,气脉不通者,此方主之。
    甘遂直达涎结之处,大戟能攻胸胁之涎,芥子能散支痛之饮,此攻痰之厉剂也。又曰∶惊痰加朱砂;痛者加全蝎;酒痰加雄黄、全蝎;惊气成块者,加穿山甲、鳖甲、玄胡索、蓬莪术;臂痛,加木鳖霜、桂心;痰热加盆硝;寒痰加丁香、胡椒、肉桂。因其病证而药加焉,兵

[卷二\痰门第十五] 三花神丸
    甘遂(面裹煨)大戟(拌湿炒)芫花(各半两,炒)轻粉(一分)大黄(一两)黑丑(二两,取头末)前药为末,滴水为丸,如小豆大。初服五丸,每服加五丸,温水下,日三服,以利为度。服后痞闷极甚者,此痰涎壅塞,顿攻不开,转加痛闷,即初服三丸,每加二丸,至快利即止。
    痰饮变生诸病,风热郁燥,肢体麻痹,走注疼痛,痰嗽,气血壅滞,不得宣通,人壮气实者,此方主之。
    甘遂能达痰涎窠匿之处,大戟、芫花能下十二经之饮,黑丑亦逐饮之物,大黄乃推荡之剂,佐以轻粉者,取其无窍不入,且逐风痰积热,而解诸药之辛烈耳。此大毒类聚为丸,善用之,则能定祸乱于升平;不善用之,则虚人真气。慎之。
    


前一页 ◇ 华佗危病方
后一页 ◇ 哮喘门第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