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秘结门第十三] 大补丸
    黄柏一味,炒褐色,为末作丸。
    大便燥结,睡中口渴者,此方主之。
    肾主五液,肾水一亏,则五液皆涸,故上见口渴,下见燥结也。黄柏味苦而浓,质润而濡,为阴中之阴,故能滋少阴、补肾水。此经所谓燥者濡之,又谓之滋其化源也。他如六味地黄丸、虎潜丸,皆益肾之药,均可选用。二方见虚损门。
    

[卷二\秘结门第十三] 玄明粉散
    玄明粉(三钱)当归尾(五钱)煎汤调服。
    血热便秘者,此方主之。
    玄明粉咸寒,取其软坚;当归尾辛利,取其破血。此攻下之剂也,宜量人之虚实而用之

[卷二\秘结门第十三] 导法
    燥在广肠,欲其速出,气弱不能传送而出者,宜用蜜煎导法,或猪胆导法。二法皆见伤寒门。
    

[卷二] 霍乱门第十四
    叙曰∶霍乱有阴阳二证,夫人共知之。若霍乱未显之时,及霍乱始定之际,医者不察,而以逆剂左之;病者不识,而以腻食啖之,则死道也。今考古方八首以治霍乱,大都喜通而恶塞尔。
    

[卷二\霍乱门第十四] 理中丸
    人参白术(炒)干姜(炒)甘草(炙,各二两)共为末,蜜丸如鸡黄大,每服一丸,沸汤和下。
    寒犯太阴,腹痛,吐泻,霍乱,寒多不饮水者,此方主之。
    寒犯太阴脾脏,非止外感寒径中太阴,凡吞寒饮冷,皆是寒气塞于中宫。中、下二焦之阳不得宣发,则乖隔而腹痛,而吐泻,而霍乱也。霍乱与吐泻有别,乃吐泻之久,亡其津液,手足抽掣而挥霍,眼目旋视而了乱也。寒者温之,故用干姜之辛热;邪之凑也,其气必虚,故用人参、白术、甘草之温补。
    

[卷二\霍乱门第十四] 五苓散
    茯苓猪苓白术(各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桂(半两)霍乱热多欲饮水者,阳邪也,此方主之。
    邪在上焦则吐,邪在下焦则泻,邪在中焦则既吐且泻,名曰霍乱。霍乱责之里邪,里邪责之水谷。是方也,桂能建中,术能安谷,茯苓、猪苓、泽泻能安水。水谷得其安,则霍乱自止矣。此五苓治霍乱之意也。正考见伤寒门。
    

[卷二\霍乱门第十四] 回生散
    陈皮(去白)藿香(各五钱,为末)中气不和,吐泻霍乱者,此方主之。
    中气者,脾气也。喜疏利而恶闭塞,喜香窜而恶腐秽,故用陈皮之辛以醒之,藿香之窜以开之。
    

[卷二\霍乱门第十四] 冷香饮子
    草果仁(三两)附子(一两)橘红(一两)甘草(五钱)姜煎冷服。
    夏月饮食,杂以水果、寒冰之物食之,胸腹大痛,霍乱者,此方主之。
    肉食得冰寒、水果而冷,冰寒、水果因肉食而滞,由是填塞至阴,乖隔而成霍乱。草果辛温,善消肉食;附子辛热,能散沉寒;橘红之辛,可调中气;甘草之温,堪以益脾。而必冷服者,假其冷以从治,《内经》所谓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也。
    

[卷二\霍乱门第十四] 华佗危病方
    吴茱萸木瓜食盐(各一钱)夏月过用水果,填塞至阴,抑遏肝气,霍乱转筋者,此方主之。
    水果得食盐,则收敛而不为患;肝部得茱萸,则疏利而不为抑;转筋得木瓜,则筋舒而不复痛。
    

[卷二\霍乱门第十四] 六和汤
    砂仁半夏杏仁人参甘草(各一两)浓朴木瓜藿香白术白扁豆赤茯苓(各二两)夏月饮食后,六腑不和,霍乱转筋者,此方主之。
    六和者,和六腑也。食饮为患,和以砂仁;夹涎吐逆,和以半夏;膈气不利,和以杏仁;胃虚不调,和以参、术;中气不快,和以藿香;伏暑伤脾,和以扁、朴;转筋为患,和以木瓜;三焦蓄热,和以赤苓;气逆急吐,和以甘草。正考见暑门。
    

[卷二\霍乱门第十四] 藿香正气散
    藿香(三钱)白术(炒)浓朴(姜汤炒)茯苓紫苏半夏(制)大腹皮(净洗)桔梗内伤、外感而成霍乱者,此方主之。
    内伤者调其中,藿香、白术、茯苓、陈皮、甘草、半夏、浓朴、桔梗、大腹皮,皆调中药也,调中则能正气于内矣;外感者疏其表,紫苏、白芷,疏表药也,疏表则能正气于外矣。
    若

[卷二\霍乱门第十四] 《三因》吐法
    烧盐(十两)热饮十五升,三饮而三吐之。
    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腹中大痛者。名曰干霍乱,令人暴死,急以此方探吐之。
    盐,咸物也,多则苦矣。经曰咸能软坚,故可以开宿食顽痰;苦能涌泄,故探之则易吐矣。此法能回生起死,幸勿轻而忽之。
    

[卷二] 痰门第十五
    叙曰∶痰证显于外,夫人之所易知也;痰涎隐于内,而怪证百出,夫人之所难知也。显于外者,只根据常法调理而治;隐于内者,非控涎丹、神丸,与夫倒仓之法,不能空其巢穴也。今考古方十一首以治痰,变而通之,在乎人耳。
    

[卷二\痰门第十五] 二陈汤
    半夏(制)陈皮(去白)茯苓(去皮,各一钱五分)甘草(炙,七分)湿痰为患,此方主之。
    湿痰者,痰之原生于湿也。水饮入胃,无非湿化,脾弱不能克制,停于膈间,中、下二焦之气熏蒸稠粘,稀则曰饮,稠则曰痰,痰生于湿,故曰湿痰也。是方也,半夏辛热能燥湿,茯苓甘淡能渗湿,湿去则痰无由以生,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陈皮辛温能利气,甘草甘平能益脾,益脾则土足以制湿,利气则痰无能留滞,益脾治其本,利气治其标也。又曰∶有痰而渴,半夏非宜,宜去半夏之燥,而易贝母、栝蒌之润。余曰∶尤有诀焉,渴而喜饮水者,宜易之;渴而不能饮水者,虽渴犹宜半夏也。此湿为本,热为标,故见口渴,所谓湿极而兼胜已之化,实非真象也,惟明者知之。气弱加人参、白术,名六君子汤。
    

[卷二\痰门第十五] 千缗汤
    半夏(七枚)皂角(一寸,炙)甘草(一寸,炙)痰涎上涌,喉中有声,不渴者,此方主之。
    湿土生痰,故用半夏以燥湿;气塞则痰滞,故用皂角以利气;肺苦气上逆,故用甘草以缓急。又甘草能益脾,皂角能去垢,半夏能破逆。曰千缗者,重其效也。
    

[卷二\痰门第十五] 导痰汤
    半夏(四物钱,制)陈皮(去白)枳壳(麸炒)胆南星赤茯苓炙甘草(各一钱)风痰涌盛者,此方主之。
    风痰者,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前之二陈汤耳。加南星以治风痰;入枳壳,去痰如倒壁。
    

[卷二\痰门第十五] 九蒸苍术散
    苍术一味,九蒸九晒,为极细末,每服浆水调下一钱。
    湿痰腹痛者,此方主之。
    湿痰腹痛,是土实也。经曰∶土欲实,木当平之。苍术九蒸九晒,则其气轻清而薄,风木胜湿之品也,故治湿痰腹痛神良。
    

[卷二\痰门第十五] 三子养亲汤
    紫苏子(沉水者)白芥子萝卜子(各三钱)年高痰盛气实者,此方主之。
    痰不自动也,因气而动,故气上则痰上,气下则痰下,气行则痰行,气滞则痰滞。是方也,卜子能耗气,苏子能降气,芥子能利气。气耗则邪不实,气降则痰不逆,气利则膈自宽,奚痰患之有?飞霞子此方,为人子事亲者设也。虽然,治痰先理气,此治标之论耳,终不若二陈有健脾去湿治本之妙也。但气实之证,则养亲汤亦径捷之方矣。
    

[卷二\痰门第十五] 润下丸
    陈皮(一斤,去白,盐水洗)甘草(二两,炙)共为末所丸。
    上而痰吐,下而痰泻,此方皆良。
    陈皮有消痰泄气之功;食盐具咸能润下之性;甘草有和药调中之妙,炙之有健脾益胃之能。丹溪翁微加星、夏者,燥其生痰之源;微加芩、连者,扑其动痰之焰。
    

[卷二\痰门第十五] 顺气消食化痰丸
    制半夏胆南星(各三斤)神曲(炒)杏仁(去皮尖)陈皮(去白)萝卜子(生用)葛根山楂肉(炒)青皮(去穣,炒)苏子(沉水者)香附(制)麦芽(各一两)饮食生痰,胸膈膨闷者,此方主之。
    星、夏之辛,能燥湿痰;葛根之清,能解酒热;山楂、麦芽、神曲之消,能疗饮食之痰;青皮、陈皮、苏子、杏仁、卜子、香附之利,能行气滞之痰。痰去,则胸膈之膨闷亦去矣。
    


前一页 ◇ 通幽汤
后一页 ◇ 青州白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