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疟门第十] 白芷汤 |
白芷(二钱)知母石膏(各五钱)疟发时,目痛,鼻干,口渴,自汗,不得眠,脉长,有热无寒,或热多寒少者,名曰热疟,此方主之。 此条皆阳明证也,以其有热而无寒,或热多而寒少,故《机要》名为热疟。白芷所以解阳明之经,石膏所以清阳明之腑,知母所以养阳明之阴。虚者宜加人参,质实便燥者,此方不足与也,宜下之,用伤寒门大柴胡汤,后以本方调之。 |
[卷二\疟门第十] 小柴胡汤 |
柴胡(去芦)黄芩(炒)人参甘草半夏(法制)生姜大枣疟发时,耳聋,胁痛,寒热往来,口苦,喜呕,脉弦者,名曰风疟,此方主之。 此条皆少阳证也,以少阳为甲木,在天为风,故《机要》名为风疟。柴胡、黄芩能和解少阳经之邪,半夏、生姜能散少阳经之呕,人参、甘草能补中气之虚,补中所以防邪之入里也。正考见伤寒门。 |
[卷二\疟门第十] 清脾饮 |
青皮(去穣,炒)浓朴(姜汤炒)白术(炒)黄芩(炒)半夏(制)柴胡(去芦)茯苓(去皮)草果甘草疟发时,热多寒少,口苦咽干,大小赤涩,脉来弦数者,此方主之。 此条皆太阴证也,太阴脾主湿,湿生痰,痰生热,故见上件诸证。脉来弦数,弦为痰饮,数为热也。方曰清脾者,非清凉之谓,乃攻去其邪而脾部为之一清也。故青皮、浓朴清去脾部之痰,半夏、茯苓清去脾中之湿,柴胡、黄芩清去脾中之热,白术、甘草清去脾脏之虚,而《机要》云∶疟在三阴经,总谓之湿疟,当从太阴经论之。此言可谓知要。今即古方审择而用焉,则本方为切当矣。 |
[卷二\疟门第十] 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
麻黄(去节,四两)杏仁(去皮尖,五十枚)甘草(二两)石膏(半斤)《伤寒例》云∶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为温疟。温疟先热后寒,宜此方主之。 脉阴阳俱盛者,旧有热也。重感于寒者,新有寒也。凡疟寒热相搏,邪正分争,并于表,则阳实而阴虚,阴虚生内热,阳实生外热,中外皆热,故见其烦渴而身热,恶热莫任也;并于里,则阴实而阳虚,阳虚生外寒,阴实生内寒,中外皆寒,故见其鼓颔而战栗,恶寒莫任也;若其邪正分争,并之未尽,则寒热交集,鼓颔战栗,烦渴身热并至矣。此论常疟寒热之理也。温疟先热后寒者,以其先有旧热而后伤寒也。方中有麻黄、杏仁,可以解重感之寒;有 |
[卷二\疟门第十] 香薷汤 |
香薷(二两)白扁豆浓朴(姜汁炒)茯神(各一两)炙甘草(半两)疟发时,独热无寒者,名曰瘅疟,当责之暑,宜此方主之。 暑,阳邪也。《内经》曰∶脉虚身热,得之伤暑,又曰∶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故独热无寒之疟,责其因于暑也。香薷味薄而气清,能解表里之暑;扁豆味甘而性平,能解肠胃之暑;浓朴苦辛,破暑饮也;甘草性平,解暑毒也。《易》曰∶火就燥,则暑邪中人,先就于心,茯神之用,乃所以宁心耳。或问风亦阳邪也,瘅疟何以不责之风?余曰∶风为少阳,又为厥阴,在六气犹未纯阳,若临证主方处治,辛热固不可用,如辛凉发散之剂,用之未为不可。此在医者潜心,初不必泥于一方也。 |
[卷二\疟门第十] 七枣汤 |
附子(一枚,盐水煮,去皮脐)大枣(七枚)疟发时,独寒无热,脉迟者,名曰牝疟,当责之寒,宜此方主之。 牝,阴也。王冰曰∶益火之原,以消阴翳。故独寒无热之疟,用附子之辛以主之,佐以大枣七枚,取其能和附热,且引之入至阴耳。 |
[卷二\疟门第十] 蜀漆散 |
蜀漆(烧去腥)云母(烧二日夜)龙骨(,各等分)共为末,于未发前浆水服下半钱。 此仲景治牝疟之方也,病原于顽痰瘕者,此方主之。 牝,阴也,无阳之名。顽痰乃至阴所化,瘕乃凝结之阴,故令人有寒无热。蜀漆、云母、龙骨,既经烧炼,则味涩而辛热,味涩可以固既脱之阳,辛热可以消固结之阴。仲景治火劫亡阳之证,于桂枝汤去芍药加蜀漆、龙骨辈,名曰救逆汤,是二物之为纯阳可知。云母烧二日夜,则寒性亦去而纯阳矣,宜仲景之用之也。 |
[卷二\疟门第十] 补中益气汤 |
人参(一钱)升麻(三分)甘草(一钱)黄(一钱五分)陈皮(去白)当归白术柴胡(各五分)疟疾经年不愈者,名曰疟,宜此方主之。 ,老也。经年不愈,则气血皆虚,疟邪深入矣。气虚,则有参、、术、草以补气;血虚,则有当归以养血;疟邪深入,则有柴胡、升麻以升举之,邪气可渐出之表也。方内有陈皮,可以消痰泄气,能助升、柴而成功。若疟发于夜者,丹溪所谓入阴分、血分也,宜于本方倍入当归,或兼四物可也。正考见脾胃门,互考见虚损门。 |
[卷二\疟门第十]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 |
柴胡(八两)人参黄芩甘草(各三两)栝蒌根(四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疟疾,微劳不任,经年不瘥,前后复发者,名曰劳疟,此方主之。 任事之劳,责之筋力。筋属肝,少阳胆则其腑也。方中有柴胡、黄芩,可以清少阳之邪热;有栝蒌根,可以生液养筋;有人参、甘草,可以补虚祛劳;有大枣、生姜,可以调荣益胃。又曰∶参、草、姜、枣,胃家药也。能精于肝,淫气于筋,惟胃能之,故用此方以调劳疟。 |
[卷二\疟门第十] 柴平汤 |
柴胡人参半夏陈皮黄芩甘草浓朴苍术生姜大枣疟发时,一身尽痛,手足沉重,寒多热少,脉濡者,名曰湿疟,此方主之。 上件皆湿证也,故用小柴胡以和解表里,平胃散以健脾制湿。二方合而为一,故名曰柴平。小柴胡汤正考见伤寒门,平胃散正考见湿门。 |
[卷二\疟门第十] 红丸子 |
蓬莪术京三棱(醋煮一伏时,各二两)胡椒(一两)阿魏(二分,醋化)青皮(三两)共为末,作丸矾红为衣。 疟疾,口亡五味,饮食腹痛膨胀者,名曰食疟,此方主之。 食疟者,食积成疟也。《内经》曰留者攻之,故用蓬术、三棱、阿魏以攻积;积之为患,气快则行,气滞则止,得热则行,得寒则结,故用青皮之辛以快气,胡椒之温以散结;复用矾红为衣者,假其土性以培脾胃云尔。 |
[卷二\疟门第十] 人参养胃汤 |
人参茯苓甘草半夏陈皮苍术浓朴藿香乌梅草果疟因饮食饥饱伤胃而成者,名曰胃疟,此方主之。 《内经》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故饥则胃气弱,而阴无所生;饱则胃气强,而五宫因以损,是饥饱皆足以伤胃也。胃伤则营卫虚而谷气乖,乖则争,争则邪正分,寒热作,而成疟矣。方中有人参、茯苓、甘草之甘,可以补胃之不足;有陈皮、苍术、浓朴之辛,可以平胃之有余;半夏之辛,可使醒脾;藿香之香,可使开胃;乌梅之酸,可 |
[卷二\疟门第十] 太无神术散 |
苍术(泔浸)浓朴(姜炒,各一两)陈皮(三两,去白)藿香石菖蒲甘草(炙,各一两五钱)疟疾,因感山岚瘴气,发时乍寒乍热,一身沉重者,名曰瘴疟,此方主之。 山岚瘴气,谷气也。《内经》曰∶谷气通于脾。故此方主以治脾。苍术、浓朴,平脾家之敦阜也;陈皮、甘草,调脾家之虚实也;藿香、石蒲,开脾家之障碍也。经曰治病必求其本,此之谓也。正考见瘟疫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