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火门第八] 益元散
    (即暑门六一散,又名天水散)滑石(六两)甘草(一两)共为末,用蜜水调下三钱。
    六腑有实火,上有烦渴,下有便秘、赤涩者,此方主之。
    滑石性寒,故能清六腑之热;甘草性平,故能缓诸火之势。
    

[卷二\火门第八] 凉膈散
    黄芩(酒炒)栀子仁(炒黑)薄荷(各一两)连翘(四两)大黄(酒浸)芒硝甘草(各二两)共为末,每服五钱。
    火郁上焦,大热面赤者,此方主之。
    黄芩、栀子,味苦而无气,故泻火于中;连翘、薄荷,味薄而气薄,故清热于上;大黄、芒硝,咸寒而味浓,故诸实皆泻;用甘草者,取其性缓而恋膈也。不作汤液而作散者,取其泥膈而成功于上也。
    

[卷二\火门第八] 清咽太平丸
    薄荷叶(十两)川芎甘草防风乌犀角柿霜(各一两)桔梗(三两)蜜丸噙化。
    膈上有火,早间咯血,两颊常赤,咽喉不清者,此方主之。
    消风清热,莫如薄荷,故用以为君;佐以乌犀,解心热也;入以柿霜,生津液也;用川芎,有清上之功;用防风,有解散之效;恐诸药之下流,故载以舟楫;因火势之急速,故缓以国老。师云∶咽者胆之候,若只咽间痰热,膈内和者,宜以平胆之方主之。
    

[卷二\火门第八] 温胆汤
    竹茹枳实(麸炒)半夏(制)甘草(各二两)陈皮(去白)生姜(各四两)胆热呕痰,气逆吐苦,梦中惊悸者,此方主之。
    胆,甲木也,为阳中之少阳,其性以温为常候,故曰温胆。竹茹之清,所以去热;半夏之辛,所以散逆;枳实所以破实,陈皮所以消滞,生姜所以平呕,甘草所以缓逆。伤寒解后,多

[卷二\火门第八] 珍珠散
    琥珀珍珠粉铁粉天花粉朱砂寒水石牙硝大黄(酒浸)生甘草各等分为末,每用薄荷汤调下三钱。
    男、妇、小儿五脏积热,心胸闷乱,口干舌燥,精神恍惚,癫狂等证,此方主之。
    明可以安神,琥珀、珍珠皆明物也,故用之以安神魄;重可以去怯,铁粉、朱砂皆重物也,故用之以定惊狂;寒可以去热,硝、黄、水石,皆寒物也,故用之以除积热;热之盛者必渴,天花粉可以生津;火之炽者必急,生甘草所以缓急。
    

[卷二\火门第八] 人参黄白术甘草考
    实火可泻,宜用芩、连、栀、柏;虚火可补,宜用人参、黄、白术、甘草,所谓温能除大热也。或者误用芩、连、栀、柏以治虚火,则火益炽。何以然哉?四件皆降下之品,降多则亡阴,阴亡则不足以济火,故令火益炽。
    

[卷二\火门第八] 天雄附子川乌硫黄考
    诸证无火者,宜于四件斟酌之。
    壮火固不可有,少火亦不可无,所谓天非此火不足以生万物,人非此火不足以有生。故凡诸证寒凉太过,几于无阳者,宜审择而用之。昔人以附子一物为太阳丹,以天雄、附子、川乌为三建汤,以硫黄为金液丹,皆所以养其真阳,壮其真火,而存此身之生气耳。
    明变之士,幸教我哉。
    

[卷二] 斑疹门第九
    叙曰∶无热不斑,无湿不疹,此二言者,斑疹之大观也。其致疾之由,则有风、寒、暑、湿之殊;辨证之法,则有表、里、虚、实之异。此在人之自悟,非可以纸上尽也。
    

[卷二\斑疹门第九] 防风通圣散
    防风川芎当归大黄芒硝白芍药连翘薄荷麻黄石膏桔梗黄芩白术栀子荆芥滑石甘草失下发斑者,此方主之。
    失下者,肠胃燥实,当下而失于下也。失下则热无所泄而结于胃,胃主肌肉,故肌肉之间见红斑也。红者,火之色,热之炽也。方中有大黄、芒硝、甘草,乃伤寒门调胃承气汤也,所以泻肠胃之实热;加连翘、栀子、黄芩、薄荷,乃火门之凉膈散也,所以散胸膈之热邪。
    全方除芒硝、大黄,各曰双解散;解表有防风、麻黄、薄荷、荆芥、川芎;解里有石膏、滑石、黄芩、栀子、连翘;复有当归、芍药以和血;桔梗、白术、甘草以调气。营卫皆和,表里俱畅,故曰双解。本方名曰通圣散,极言其用之妙也。正考见中风门。
    

[卷二\斑疹门第九] 葛根橘皮汤
    葛根橘皮杏仁知母麻黄黄芩甘草冬月肌中斑烂,咳而心闷者,此方主之。
    冬月腠理闭密,故用麻黄以发表;肌属阳明,故用葛根以解肌;咳为肺气不利,故用橘皮、杏仁以利气;闷为心膈有热,故用黄芩、知母以清热;辛甘发散为阳,故佐以甘草,且调诸药而和中也。
    

[卷二\斑疹门第九] 阳毒升麻汤
    升麻(半两)生犀角(镑)麝香黄芩(炒)人参甘草(各二钱五分)伤寒吐、下后,狂言面赤,阳毒发斑者,此方主之。
    吐、下后中气必虚,故用人参、甘草以补中;升麻、犀角寒而不滞,故为散斑之要药。
    佐以麝香,利气窍也。佐以黄芩,清阳毒也。
    

[卷二\斑疹门第九] 玄参升麻汤
    玄参升麻甘草(各等分)发斑咽痛者,此方主之。
    升麻能散斑,甘草、玄参能清咽。散斑者取其辛温,谓辛能散而温不滞也。清咽者,取其甘苦,谓甘能缓可苦能降也。
    

[卷二\斑疹门第九] 消毒犀角饮子
    牛蒡子(六钱)荆芥(二钱)防风(三钱)甘草(一钱)皮肤有斑疹,无里证者,此方主之。
    辛甘发散为阳,故用防风、甘草;斑之为患,热药治之则血溢而益盛,寒药治之则血凝而不散,惟辛凉之药为宜,故用牛蒡、荆芥。无犀角而名犀角者,谓其功用同乎犀角也。
    

[卷二\斑疹门第九] 升麻葛根汤
    升麻葛根白芍药甘草麻疹已出、未出,此方皆主之。
    诸疹未出,升麻、葛根能出之;诸疹已出,升麻、葛根能散之;芍药和营,甘草和卫。
    

[卷二\斑疹门第九] 消风散
    荆芥穗炙甘草陈皮浓朴(姜汤炒)藿香蝉蜕人参白僵蚕(炒)茯苓防风风热丹疹,此方主之。
    风热则表实,实者宜散之,荆芥、芎、防风、羌活皆辛散也。表实则里虚,虚者宜补之,人参、甘草、茯苓皆甘补也。风盛则气壅,浓朴所以下气,陈、藿所以泄气。风热生痰,治

[卷二\斑疹门第九] 化斑汤
    石膏人参知母甘草胃热发斑,脉虚者,此方主之。
    胃热者,口燥烦渴也。胃主肌肉,故胃热则肌肉斑烂;脉虚者,壮火食气,而脉无力以充实也。惟其胃热,故用石膏之寒;惟其脉虚,故用人参之补;知母养其营,甘草养其卫。
    此方即人参白虎汤尔。
    

[卷二\斑疹门第九] 调中汤
    苍术(一钱半)陈皮砂仁藿香甘草芍药(炒)桔梗半夏白芷枳壳(炒)羌活(各一钱)川芎麻黄桂枝(各五分)内外、外感热而成斑者。此方主之。
    内伤则里热,外感则表热,两热而无泄,故令斑烂。外伤者调其中,苍、陈、砂、藿、半、芍、枳、桔,皆调中药也;外感者疏其表,麻、桂、羌、芎、芷、草,皆疏表药也。表里治而斑自愈矣。
    

[卷二\斑疹门第九] 大建中汤
    人参黄(炙)当归芍药(酒炒)桂心甘草(炙)半夏(制)黑附子(制)中气不足,无根失守之火,出于肌表而成斑者,此方主之。
    此是汗、吐、下后之证。中气虚乏,则余邪无所归附,隐隐然见于肌表,其色淡红而不甚显为辨也。人参、黄所以补中,半夏、甘草所以调中,此皆健脾药也;复有当归、芍药之活血,则外溢之斑流而不滞;有桂心、附子之温中,则失位之火引而归原,此中营之帜一端,而失伍之师各就其列也。是方也,以附、桂、参、而治斑,法之变者也。医而未至于可以权,则不足以语此。
    


前一页 ◇ 三补丸
后一页 ◇ 疟门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