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八] 辨厥阴病形证
    伤寒六日。厥阴受病。其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也。宜建中汤。
    伤寒六日渴欲饮水者。宜猪苓汤。
    伤寒六日烦满而囊缩。此则毒瓦斯在脏。可下而愈。宜小承气汤。
    伤寒六日身体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宜小柴胡汤。
    伤寒六日阳脉涩。阴脉弦。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宜大柴胡汤。
    伤寒六日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剧者心神颠倒。宜栀子汤。
    伤寒六日已发汗。及下之其人胸胁满。大肠微结。小肠不利。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而烦。此为未解。宜小柴胡桂枝汤。
    伤寒六日发热。微恶寒。肢节顺疼。心下支满。外证未去。宜柴胡桂枝汤。
    伤寒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此为欲解。宜栀子汤。
    伤寒六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不可转侧。宜柴胡汤。
    伤寒六日不解。结热在里。但热时时恶风。大渴。舌干烦躁。宜白虎汤。
    伤寒六日风寒相搏。身体疼痛。不能转侧。脉浮虚而涩。宜术附汤。
    伤寒病六日后。至八日九日。如疟。热多寒少。一日再发。其脉微缓者为欲愈。脉微而恶寒者。为阴阳俱虚。不可复吐下也。发汗面色赤有热者。为欲解。宜服桂枝麻黄汤。
    

[卷第八] 辨伤寒热病两感证候
    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
    夫巨甚不烦满而渴。(足太阳膀胱之经足少阴是肾心经也)二日足阳明与足太阴俱病。则腹满体热。
    不食谵不入口阳为腑是表

[卷第八] 辨伤寒热病不可治形候
    伤寒三部脉阴阳俱盛。大汗出不解者。不可治。
    伤寒阴阳俱虚。热不止者。不可治。
    伤寒脉至乍数乍疏者。不可治。
    伤寒谵言妄语。身有热。脉浮大。手足温者生。脉沉细。手足逆冷者。不可治。
    伤寒咳而上气。其脉散者。不可治。
    伤寒热盛。脉浮大者生。沉小者不可治。
    伤寒已得汗。脉沉小者生。浮大者不可治。
    伤寒谵语。直视而喘者。不可治。
    伤寒下利厥逆。躁不能卧者。不可治。
    伤寒发热下利。至厥不反者。不可治。
    伤寒病恶寒。蜷而利。手足逆者。不可治。
    伤寒五六日。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时自吐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不可治。
    伤寒六七日喘息高者。不可治。
    伤寒发汗不出。若大灌发者。不可治。
    伤寒泄而腹满甚者。不可治。
    伤寒目不明热不已者。不可治。
    伤寒老人婴儿。热而腹满者。不可治。
    伤寒汗不出。呕血者。不可治。
    伤寒舌本烂。热不已者。不可治。
    伤寒咳血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不可治。
    伤寒髓热者。不可治。
    伤寒热而痉者。不可治。
    伤寒热病腰折螈。齿噤者。不可治。
    伤寒四逆恶寒。脉不至。其人不热而躁者。不可治。热病脉代者一日死。热病二三日身体热。腹痛头痛。食饮如故。脉直而疾者。至八日不可治。
    热病三四日。腰已下不得汗。脉大疾者生。脉细小难得者。不可治。
    热病四五日。头不热。腹不痛而吐。脉来微细。至十二日不可治。
    热病七八日。其脉微。小便如黑。口干脉代。舌焦干。黑者不可治。
    热病七八日。脉微小。病患便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
    热病七八日。脉不躁不数。后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者死。
    热病八九日。头不疼。身不痛。目不赤。色不变。而反利。脉来叠叠。按不弹手。时大心下坚者。至十七日不可治。
    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
    热病脉常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盛躁得汗者生也。
    热病已得汗。体热不去者不可治。
    热病其人大热。脉细小者不可治。
    热病下痢不止。腹中痛甚者不可治。
    

[卷第八] 辨可发汗形证
    大法。春夏宜发汗。
    凡发汗。欲令手足周遍。汗出益佳。不欲流离。病若不解。当复发汗。汗多则无阳虚则不得重发汗也。
    凡欲发汗。中病便止。不必须尽意也。
    太阳病脉浮数者。宜发汗也。
    太阳病脉浮大数者。宜发汗也。
    阳明病脉迟。汗多而微恶寒者。外未解。宜发汗。
    阳明病脉浮数者。宜发汗。太阳病常自微微汗出。更宜发汗。
    凡脉浮而紧者。浮则为风。紧则为寒。宜发汗。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外未解也。宜发汗。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恶寒。宜发汗。
    

[卷第八] 辨不可发汗形证
    凡脉沉数病在里。不可发汗。无阳故也。
    凡脉尺中迟。不可发汗。荣卫不足。血少故也。
    凡脉微软弱者。不可发汗。
    凡咽中闭塞。不可发汗。
    凡腹中有动气在左右者。不可发汗。
    凡有动气在上。不可发汗。发汗则气冲于上。在心端也。
    凡有动气在下者。不可发汗。发汗则心中大烦。目眩恶寒。饮食则吐。
    凡诸动气脉微弱者。皆不可发汗。汗则小便难。脬中干烦躁也。
    凡咽燥者。不可发汗。
    凡失血者。不可发汗。发汗必恍惚心乱。
    凡积热在脏。不宜发汗。汗则必吐。口中烂生疮。
    凡下痢水谷。忌攻其表。汗出必胀满咳嗽。小便利者不可攻其表。汗出即逆。
    

[卷第八] 辨可吐形证
    凡服汤吐者。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大法。春夏宜吐。凡病头不强痛。寸口脉浮。胸中痞满。上冲喉咽。不得息。此为有痰。
    当宜吐之。
    夫胸心满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多涎唾。下利。其脉迟反逆。寸口脉数。此可吐也。
    病者手足冷。脉乍结。在胸心下而烦。饥不能食。病在胸中。当宜吐之。
    伤寒胸满痰逆。干呕热嗽。及肺壅唾脓等。宜吐之。
    夫宿食在胃管。宜吐之。
    

[卷第八] 辨不可吐形证
    太阳病恶寒而发热。自汗出而反不恶寒热。关上脉细数者。不可吐之。
    少阴病其人欲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手足寒。脉弦迟。干呕。此膈上有寒。不可吐之。当宜温也。
    诸四逆者。不可吐之。
    诸虚羸。不可吐之。
    新产者。不可吐之。
    病者恶寒而不欲近衣。不可吐之。
    

[卷第八] 辨可下形证
    大法。秋宜下。凡可汤胜丸。中病便止。不必尽之。
    少阴病得之口燥咽干。宜急下之。
    伤寒病患腹满。不大便者。亦然。
    伤寒下痢。三部脉皆和。按其心下坚。宜急下之。
    伤寒下痢。脉迟滑者实也。其痢未得便止。当更宜下之。
    伤寒病腹中满痛者为实。当宜下之。
    伤寒脉数而滑者。有宿食。当下之则愈。
    伤寒六七日。目中瞳子不明。无外证。大便难。微热者。此为实。宜急下之。
    太阳病七八日。脉微浮者。其人发狂。此下焦有热。小腹当坚而满。小便自利。下血乃愈。瘀热在里故也。宜下之。
    阳明病但头汗出。其身无汗。小便不利。渴汁水浆。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宜急下之。
    伤寒有热。而小腹满者。小便反利。为有蓄血。当宜下之。
    伤寒病五六日。不大便。绕脐痛。烦躁汗出者。此为有结。汗出后则暂解。日晡则复发脉实者。当宜下之。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小便不利。其腹微满者。宜下之。
    阳明病其人多汗。津液越出。胃中有热。大便必坚。宜下之。
    伤寒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热不解。腹满如痛者。此有宿食。宜下之。
    伤寒病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不能卧。此胃内有结燥故也。宜下之。
    


前一页 ◇ 辨少阴病形证
后一页 ◇ 辨不可下形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