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 月杀厄月KT日法第十
    月杀所在法∶《耆婆方》云∶正月杀鬼在丑不向东,治病者死。二月杀鬼在戌不向北。三月杀鬼在戌不向不向未不上月杀在之处,勿向治病,病患死。
    《虾蟆经》云∶正、五、九月东北向治病,病者死。二、六、十月西北向治病,病者死。
    三厄月法∶《虾蟆经》云∶凡子年生人,大厄在未,小厄在丑,KT六月、十二月。
    丑年生人,大厄在午,小厄在子,KT五月、十一月。
    寅年生人,大厄在巳,小厄在亥,KT四月、十月。
    卯年生人,大厄在辰,小厄在戌,KT三月、九月。
    辰年生人,大厄在卯,小厄在酉,KT二月、八月。
    巳年生人,大厄在寅,小厄在申,KT正月、七月。
    午年生人,大厄在丑,小厄在未,KT六月、十二月。
    未年生人,大厄在子,小厄在午,KT五月、十一月。
    申年生人,大厄在巳,小厄在亥,KT四月、十月。
    酉年生人,大厄在辰,小厄在戌,KT三月、九月。
    戊年生人,大厄在酉,小厄在卯,KT二月、八月。
    亥年生人,大厄在申,小厄在寅,KT正月、七月。
    上,黄帝曰∶以此大小厄日月及大小厄方地向以厄日不可灸刺,灸刺则死。又以此日服药大八卦法(出《考命书》)KT离。(年一、八、十六、二十四、三十二、四十、四十一、四十八、五十六、六十四、七十游年立离,祸害艮,绝命干,鬼吏坎,墓在亥,生气震,养者坤,天医兑,绝体坎,游魂在坤,祸德巽,五鬼艮。小KT正月、五月、十二月(忌五日、十二、二十八日。)大厄十月(忌二日、九日、十七日、二十五日,不可北行。)一说厄正月、三月、十月、十二月(忌二日、十KT坤。(年二、九、十七、二十五、三十三、四十二、四十九、五十七、六十五、七十三、八游年坤,祸害震,绝命在坎,鬼吏震,墓在辰,生气艮,养者离,五鬼震,绝体干,游魂离,天医巽,祸德兑。小KT六月、十二月(忌十三日、二十九日。)大厄二月七月(忌三日、八日、十日,不可北行。)一说月厄二月、八月(忌十五日、二十四日,不可北行。)KT日时卯、KT兑卦。(年三、十、十八、二十六、三十四、四十三、五十、五十八、六十六、七十四、八游年兑,祸害坎,绝命震,鬼吏午,墓在丑,生气干,养者艮,五鬼午,绝体艮,游魂巽,祸德坤。小KT七月(忌十日,十四日、二十三日。)大厄正月、五月、十一月(忌一日、五日、不可东行。)一说厄月,十一月、五月(忌十六日,二十六日,不可东行。)KT日时子午。
    KT干。(年四、十一、十九、二十七、三十五、四十四、五十一、五十九、六十七、七十五、游年干,祸害巽,绝命离,鬼吏离,墓在丑,生气兑,祸德艮;养者坎,五鬼巽,绝体坤,游魂坎,天医震。小KT五月(忌十五日、二十二日。)大厄二月、三月、四月、九月(忌六日、十二日、十四日、十九日,不可南行。)一说月厄正月、三月(忌二日、十二日,不可南行。
    坎。(年五、十二、二十、二十八、三十六、四十五、五十二、六十、六十八、七十六、八游年坎,祸害兑,绝命坤,鬼吏坤,墓在辰,生气巽,养者干,五鬼兑,绝体离,游魂干,福德震,天医艮。小KT正月、六月、七月(忌十六日、二十日。)大厄三月、十月、十二月(忌七日、十日、二十日。不可南行及起土。或本云∶不可西行起土。)一说月厄八月,二月(忌KT艮。(六、十三、二十一、二十九、三十七、四十六、五十三、六十一、六十九、七十七、游年艮,祸害午,绝命巽,鬼吏午,墓在辰,生气坤,养者兑,五鬼午;绝体兑,游魂震,天医,福德干。小KT三月、四月、九月、十月(忌二日、九日、二十五日。)大厄四月、十二月(忌五日、二十三日,不可南行。)一说月厄五月、十一月(忌十五日、二十三日,不可南行KT震。(七、十四、二十二、三十、三十八、四十七、五十四、六十二、七十、七十八、八十七游年震,祸害坤,绝命兑,鬼吏干,墓在未;生气午,养者坎,五鬼坤,天医干,绝体巽,八月、十六日、KT巽。(年十五、二十三、三十一、三十九、五十五、六十三、七十一、七十九、九十五、百三游年巽,祸害干,绝命艮,鬼吏兑,墓在丑,生气坎,养者离;五鬼干,天医坤,绝体震,游魂兑,祸德离。小KT四月、十一月忌四日、十一日、十七日、不可东北行。大厄二月、六月、九月忌(忌十日、二十五日,不可东北行。)一说月厄十月、十二月(忌六日、十七日、

[卷第二] 作艾用火(法)灸治颂第十一
    作艾法∶《短剧方》云∶黄帝曰∶灸不三分,是谓徒哑。解曰∶此为作炷欲令根下广三分为适也,减还极《千金方》云∶凡新生儿七日以上,周年以还,不过七壮,炷如雀矢大。
    用火法∶《虾蟆经》云∶松木之火以灸即根难愈。柏木之火以灸即多汁。竹木之火以灸即伤筋,多壮枯。
    之火上八木之火以灸人,皆伤血肌肉骨髓。大上阳燧之火以为灸,上次以KT石之火,大常槐木之《短剧方》云∶凡八木之火害人肌血筋脉骨髓,不可以灸也。大上用阳燧之火,其次KT石之火也。今世之皆良也。相传是可用也。
    灸治颂∶《虾蟆经》云∶灸时咒曰∶天师天医,愿我守来疗治百病,我当针灸疾病,不治神明,恶毒又咒云∶天地开张,禁之越王,俱摄金刚,针不当神,利不伤损,疾病速去,急急如律令。
    

[卷第二] 明堂图第十二
    《千金方》云∶夫病源所起,本于脏腑。脏腑之脉,并手足,循环腹背无所不至,往来出没其外其源阙,不足为图。
    五色又咒云∶赫同赫同,日出于东,左王后、西王母、前朱雀、后玄武,厝鼓织女。使我灸汝,《耆婆脉决经》云∶壬午、辛卯、庚戌、辛酉、壬寅、乙卯。
    上六日允病患代死,善善忌之。
    凡不问见病者曰∶正月(巳午),二月(午未),三月(戌亥),四月(戌寅),五月(亥子),六月(丑寅),七月(丑凡戊日不见病患,巳日不问病者。
    天狗下食日∶子岁(丁丑),丑岁(庚寅),寅岁(丁卯),卯岁(壬辰),辰岁(丁巳),巳岁(丙申),午岁(丁上不可看病及合药作服也。
    凡甲乙日(平旦),丙丁日(食禺中),戊己日(日中、日),庚辛日(晡时),壬癸日(黄昏、上日时不可诣看病者。
    医心方卷第二背记∶《玉篇》云∶名聘反,也。《宋韵》云∶目或单作名,弥正反。
    丁浪也,言中也。《宋韵》如《玉篇》。
    宇治本在里,而此脚本书面仍留之。
    今按∶甲子丙子戊子壬子丙午庚午壬午甲戌丙戌壬戌乙巳丁巳乙亥辛亥丁壬己壬辛壬癸壬癸壬癸卯今捡件日,避诸禁合药服针灸治病皆吉。但可避节气用忌并生年KT日等。
    

[卷第三] 风病证候第一
    《黄帝太素经》云∶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为他病也,无常方。(杨上善云∶百病因寓经,长养万物。若风从南方来向中宫,为冲后来虚风,贼伤人者也。)《素问经》∶千病万病,无病非风。
    《医门方》云∶凡人性禀五行,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长物,还能为害伤人。如水浮舟,亦能覆舟。
    《病源论》云∶中风者,风气中于人也。风是四时之气,分布八方,主长养万物。从其乡来不得心中风,但得偃卧,不得倾侧,汗出。若肤赤汗流者可治,急灸心俞百壮。若唇或青或白,肝中风,但踞坐,不得低头,若绕两目连额上色微有青,唇色青,面黄可治,急灸肝俞百壮。若大青黑,面一黄一白者,是肝已伤,不可复治,数日而死。
    脾中风,踞而腹满,身通黄,吐咸汁出者可治,急灸脾俞百壮。若手足青者,不可复治也。
    肾中风,踞而腰痛,视胁左右,未有黄色如麦饼粢大者可治,急灸肾俞百壮。若齿黄赤,鬓肺中风,偃卧而胸满,短气,冒闷汗出;视目下鼻上下两边下行至口,色白可治,急灸肺俞此数日而死。
    《短剧方》云∶说曰∶风者,四时五行之气也,分布八方,顺十二月,终三百六十日。
    各以时从其乡来为正风,在天地为五行,在人为五脏之气也。万物生成之所顺,非毒厉之气也。人当触之过,不胜其气乃病之耳。虽病,然有自瘥者也,加治则易愈。其风非时至者,则为毒风也。不治则不能自瘥焉。今则列其证如下∶春甲乙木,东方清风。伤之者为肝风,入头颈肝俞中。为病多汗,恶风,喜怒。两胁痛恶血夏丙丁火,南方汤风。伤之者为心风,入胸胁腑脏心俞中。为病多汗恶风,憔悴喜悲,颜色仲夏戊己土,同南方阳风。伤之者为脾风,入背脊脾俞中。为病多汗恶风,肌肉痛,身体怠在秋庚辛金,西方凉风。伤之者为肺风,入肩背肺俞中。为病多汗恶风,寒热咳动肩背,颜色冬壬癸水,北方寒风。伤之者为肾风,入腰股四肢肾俞中。为病多汗恶风,腰脊骨肩背颈项颜色上四时正气之风,平人当触之,过得病,证候如此。
    又云∶四时风物名∶春,九十日,清风;夏,九十日,汤风;秋,九十日,凉风;冬,九十日,寒风。其气分布八方,亦各异名也。太一之神随节居其乡各四十五日,风云皆应之。
    今东北方∶艮之气,立春王,为条风,一名凶风,王四十五日;东方∶震之气,春分王,为明庶风,一名婴儿风,王四十五日;东南方∶巽之气,立夏王,为清明风,一名弱风,王四十五日;南方∶离之气,夏至王,为景风,一名大弱风,王二十七日,合仲夏也;仲夏中央之气,主立八方之气,戊己王十八日,合夏至合四十五日,风名同;西南方∶坤之气,立秋王,为凉风,一名谋风,王四十五日;西方∶兑之气,秋分王,为闾阖风,一名刚风,王四十五日;西北方∶干之气,立冬王,为不周之风,一名折风,王四十五日;北方∶坎之气,冬至王,为广莫风,一名大刚风,王四十五日。
    上八方之风,各从其乡来,主长养万物,民众少死病也。
    又云∶八方风不从其乡来,而从冲后来者,为虚邪。贼害万物,则民众多死病也。故圣人说凶风之气,内舍大肠。外在胁肌骨下,四肢节解中。书本遗其病证,今无也。
    婴儿风为病,令人筋纽湿。其气内舍肝中,外在筋中。
    弱风为病,令人体重。其气内舍胃中,外在肉中。
    大弱风为病,令人发热。其气内舍心中,外在脉中。
    谋风为病,令人弱,四肢缓弱也。其气内舍脾中,外在肌中。
    刚风为病,令人燥,燥者枯燥瘦瘠也。其气内舍肺中,外在皮中。
    折风为病,则因人脉绝时而泄利,脉闭时则结不通,喜暴死也。其气内舍小肠中,外在右手大刚风为病,令人寒,寒者患冷不能自温也。其气内舍肾中,外在骨中脊膂筋中也。
    上八风从其冲后来者,为病如此。
    又云∶新食竟取风,为冒风。其状恶风,颈多汗,膈下塞不通;食饮不下,胀满形瘦,腹大因醉取风,为漏风。其状恶风多汗,少气,口干渴,近衣则身热如火烧,临食则汗流如雨,新沐浴竟取风,为首风。其状恶风,面多汗,头痛。
    新房室竟取风,为泄风。其状恶风,汗流沾衣。
    劳风之为病,喜在肺。使人强上恶风,寒战,目脱涕唾出,候之三日中及五日中,不精明者《又云∶风者,其气喜行而数变。在人肌肤中内不得泄,外不得散,因人动静乃变其性,其证如下∶有风遇寒,则食不下;遇热,则肌肉消,寒热。
    有风遇阳盛,则不得汗;遇阴盛,则汗自出。
    肥人有风,肌肉浓则难泄,喜为热中,目黄。瘦人有风,肌肉薄则恒外行,身中寒,目泪出有风遇实,则腠理闭,则内伏,令人热闷。若因热食,汗欲通,腠理得开,其风自出。
    则觉有风遇虚,腠理开则外出,凄然如寒状,觉身中有如水淋时,如竹管吹处。
    《录验方》云∶风者,天地山川之气也。所发近远有二焉∶其一是天地八方四时五行之气,为远风也。其风KTKT鼓振者,此则山川间气为近风耳。譬由鼓肩动于手握之间便能致风又云∶经言诸取风者,非是时行永节之风,亦非山川鼓振之风也。此人间庭巷门户窗牖之迳人五亦古雒阳市有一上贴家,最要货卖倍集,但货主周年中必得病致死,遂成空废,无复坐者。
    有主儿复今有一人家作北向听事,在南架下。主人四月中温病,逐凉开辟正首,卧乃诊脉,脉作住寸之后也永不肯还斋中避风,而脉冷。汤以除温,遂喑绝而死矣。是以明知迳气之风,不可久当也。
    有一家作三间屋,开中央一间,南北对作都户。安一床当中央,夫妇便坐其中监看事。
    经一


前一页 ◇ 天医扁鹊天德所在法第九
后一页 ◇ 治一切风病方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