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 治口中烂痛方第四十九
    《千金方》治口中疮烂痛不得食方∶杏仁(二十枚)甘草(一寸)黄连(一分)上三味,下筛合和,绵裹杏仁许大,含勿咽,日三夜一。
    《范汪方》治口中烂伤喉咽不利方∶矾石(二两)黄连(一分)冶筛,如大豆二枚,置口中含疮上,小儿疮石如小豆,日三。
    

[卷第五] 治口吻疮方第五十
    《葛氏方》治吻疮方∶烧栗敷之。
    《千金方》治口吻疮方∶楸白皮及湿粘贴,三四度。
    又方∶掘经年葵根欲腐者,作灰,及热着之。
    又方∶取新炊甑下饭及热驻之二七下。
    又云∶治口肥疮方∶熬灶上饭,末敷之。
    《极要方》口吻白疮方∶烧槟榔KT为灰,敷上,良。
    

[卷第五] 治口舌干焦方第五十一
    《病源论》云∶腑脏虚热,气乘心脾,津液竭燥,故令口舌干焦也。
    《葛氏方》治口中热干燥方∶乌梅、枣膏分等,以蜜和丸如枣,含之。
    又方∶生姜汁(一合)甘草(二分)杏仁末(二分)枣(三十枚)蜜(五合)微火上煎,丸如李核,含一枚,日四。
    《千金方》治口中热干方∶甘草(四分)人参(四分)半夏(三分)乌梅肉(四分)枣膏(四分)上五味,蜜和丸如弹丸,含咽汁,日三。
    又云∶治虚劳口干方∶麦门冬(二两,末)干枣(三十枚,肉)蜜一升和,蒸之三升米下,服之。
    《经心方》治口干方∶以水三升,煮石膏末五合,取二升,纳蜜二升,煎取二升,去滓,含枣核大,咽汁尽,复含又方∶生葛根汁服二升亦瘥。
    《苏敬本草注》∶口干食软熟柿也。
    

[卷第五] 治口臭方第五十二
    《病源论》云∶口臭者,由五脏六腑不调,气上胸膈。然腑脏之气臊腐,因蕴积胸膈之间。
    《养生方》云∶空腹不用见臭,尸气入脾,舌上白黑起,口常臭也。
    《隋炀帝后宫诸香药方》疗口臭方∶桂心甘草细辛上三物,分等,捣筛,服三指撮,酒服之二十日,便瘥。
    《录验方》治口中臭令还香方∶细辛(三分)当归(三分)桂心(一两)甘草(二两)凡四物,切,以水一升,煎取四合,含之,吐去之。
    《千金方》治口臭方∶橘皮(五分)桂心(三分)木兰(四分)枣(三十枚)上四味,冶小筛,酒服方寸匕,日三。久服身香,亦可丸,含之日三。
    又方∶熬大豆令焦及热泼酢取汁含之。
    又方∶香薷一把,以水一升,煎取二升,稍含之。
    《经心方》治口臭方∶水浓煮细辛汁,含久吐去。
    又方∶以破除日井花水三升漱口,吐厕中,良。又平旦如此。
    《极要方》治口臭方∶常宜含豆KT即愈。
    又方∶常含细辛即愈。
    《葛氏方》治口臭方∶蜀椒一升,桂心一尺,末三指撮,以酒服之。
    又方∶煎柏子,含之。
    《崔禹锡食经》云∶口臭方∶取薰蕖根汁果煎如膏,常食之。
    又方∶亦可食怀()香。
    又方∶末槟榔子含之。
    《集验方》治口中臭散方∶甘草(五两)芎〔()四两〕白芷(三两)凡三物,冶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
    

[卷第五] 治张口不合方第五十三
    《葛氏方》治卒失欠颔车蹉张口不得还方∶令人两手牵其颐已,暂推之,急出大指,或咋伤也。
    《千金方》治张口不合方∶消蜡(蜜,又蜜滓也)和水,敷之。
    《德贞常方》治张口不合方∶灸通谷穴,在上管旁半寸。
    又方∶灸翳风穴,在耳后陷中,按之引耳中也。
    

[卷第五] 治舌肿强方第五十四
    《病源论》云∶心脾虚,为风热所乘,随脉至舌,热气留止,血气壅涩,故舌肿。
    《千金方》治舌肿满口方∶半夏十二枚。
    洗酢一升,煮取八合,含久,吐良。
    又云∶治舌卒肿,起如吹猪胞状满口塞喉方∶急以指刮破舌两边,去汁即愈。亦可以刀锋决又方∶以指撞溃去汁,亦可以刀破以疮膏涂之。
    又方∶釜底黑末和酢,浓涂舌上下,脱去更涂,须臾即消。若先决出汁,竟与弥佳,疮膏涂又方∶此患人皆不识,或错治益困,杀人甚急。但看其舌下,自有噤(渠金反)虫形状,或如蝼蛄。或似卧蚕子,细审看有头尾,其头少白,烧铁钉烙头上,使熟即自销。
    《葛氏方》治舌卒肿起如吹猪胞状,满口塞喉,气息欲不复通,须臾不治则杀人方∶直以指出血愈者又方∶浓煮甘草汤,含少时,取釜底墨,苦酒和,浓涂舌上下,脱去更涂,须臾便消,若先《枕中方》治人肿舌方∶取水底石三七枚,熨之。
    

[卷第五] 治重舌方第五十五
    《病源论》云∶舌者,心之候也。脾之脉,起于足大指,入连于舌本。心脾有热,热气随脉《葛氏方》治卒重舌方∶末赤小豆,以苦酒涂和舌上。
    又方∶乌贼鱼骨,蒲黄分等末,敷舌上。
    又方∶灸两足外踝各三壮。
    《千金方》治重舌方∶取蒲黄敷舌下,日三四。
    又方∶灶中黄土,酒和,敷上。
    《僧深方》治重舌方∶烧露蜂房,淳酒和敷喉下,立愈有验。
    《集验方》治重舌方∶以铍针刺舌下肿者,令血出。愈。勿刺大脉也。
    

[卷第五] 治悬雍卒长方第五十六
    《病源论》云∶五脏六腑有伏热,上冲喉咽,热气乘于悬雍,或长或肿。
    《葛氏方》治悬雍卒长数寸,随喉出入,不得食方∶捣盐,绵缠箸头注盐,就以揩之,日六又方∶开口以箸仰舌,乃烧小铁于管中,灼之,若不顿为者可三为之,毕,以盐涂烧灼处。
    《千金方》悬膺咽中生息肉舌肿方∶羊蹄草,煮取汁,口含。
    又方∶以盐豉和,涂之。
    《范汪方》悬膺卒长方∶釜底墨以酒和涂舌上下,即愈。
    又方∶以盐注其头,即自缩。
    

[卷第五] 治风齿痛方第五十七
    《病源论》云∶手阳明之支脉入于齿,齿是骨之所终,髓之所养。若风冷客于经络,伤于骨《葛氏方》治风齿疼痛颊肿方∶酒煮独活令浓及热,含之。
    《范汪方》治风齿痛,根空肿痛引耳颊,昼呼夜啼,无聊赖方∶独活四两,切,以清酒三升《医门方》疗齿楚痛嚼食不得者方∶以生地黄,桂二味相和合,嚼之咽汁,瘥。
    《录验方》治风齿痛方∶当归(三两)独活(一两)上二物,细切,绢囊盛,清酒五升渍三日,稍含渍齿,久久吐去,更含,日四五次。
    《耆婆方》治风齿疼痛不可忍验方∶独活(一两)细辛(二分)椒(一勺)当归(一分)四味,以好酒大升半,微火煮令减半,稍稍含之吐出,更含,以瘥为度。
    

[卷第五] 治龋齿痛方第五十八
    《病源论》云∶手阳明之脉,入于齿。足太阳脉,有入于颊,遍于齿者。其经虚,风气客之亦曰风《养生方》云∶朝夕琢齿,齿不龋。
    又云∶食必当漱口数过,不尔,使人病齿龋之。
    《删繁方》云∶治齿龋方∶蜀椒(一两)矾石(半两)桂心〔一两(一方分等)〕凡三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细细漱口吐之。(今按∶《范汪方》以细辛代蜀椒。)《葛氏方》治龋齿方∶灸足外踝右三寸,随齿痛左右七壮。
    又方∶鸡舌香置虫齿上,咋之。
    又方∶取李枝,削取里白皮一把,以少水煮十沸。小冷含之。不过三,当吐虫长六七分,皆又方∶作竹针一枚,东向以钉柱,先咒曰∶冬多风寒,夏多暖暑,某甲病龋,七星北斗光鼓可《千金方》治龋齿方∶大酢一升,煮枸杞白皮一升,取半升含,虫出。
    又方∶白杨叶,切,一升,水三升,煮取一升,含。
    又云∶齿有孔,得食面肿方∶莽草七叶猪椒附根皮(长四寸者七枚)凡二味,以浆二升,煮得一升,适寒温,含满口,吐去《范汪方》治龋齿方∶有孔取细铁大小如孔中也,曲铁头,火烧令热,以纳孔中,不过四五《录验方》治龋齿方∶取丝杨柳细枝,除上皮取青皮,卷如梅李大;含嚼之含汁,渍齿根。
    《医门方》治龋齿方∶以松脂捻令头尖,注孔中,虫当出也。
    又方∶嚼薰陆香咽汁,立瘥。
    《短剧方》治甘虫食齿根方∶伏龙肝置石上,着一撮盐须臾化为水,以展取,待凝浓,取又方∶皂荚去皮涂上,虫出。
    又云∶治齿龋方∶腐棘针(二百枚,是枣树刺自朽落地者)凡一物,咀,以水二升,煎得一升,含漱出即愈。
    


前一页 ◇ 治唾血方第四十八
后一页 ◇ 治齿碎坏方第五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