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一] 强中生诸病方六首
    病源。夫强中病者。茎长兴盛不痿。精液自出是也。由少服五石。石热住于肾中。下焦虚热。少壮之时。血气尚丰。能制于石。及至年衰血气减少。肾虚不能制精液也。若精液竭则诸病生矣。(出第五卷中)千金论曰∶夫人生放恣者众。盛壮之时。不自慎惜。快情纵欲。极意房中。稍至年长。
    肾气虚竭。百病滋生。又年少虑不能房。多服石散。真气既尽。石气孤立。唯有虚耗。唇口干焦。精液自泄。或小便赤黄。大便干实。或渴而且利。日夜一石以来。或渴而不利。或不渴而利。所食之物。皆作小便。此皆由房室不节之所致也。又强中之病者。茎长兴盛不痿精液自出也。消渴之后。即作痈疽。皆由石热。凡如此等。宜服猪肾荠汤。制肾中石热。又将服白鸭通丸。便瘥。
    猪肾荠汤方。
    猪肾一具(去脂膜)大豆(一升)荠(三两)人参(二两)茯神(二两)磁石(二两碎)知母(二两)葛根(二两)黄芩(二两)栝蒌(二两)甘草(二两炙)石膏(三两)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五升。先煮猪肾大豆取一斗以下。去滓。纳诸药煎。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渴乃饮之。下焦热者。辄合一剂。病势渐歇即停。忌海藻菘菜酢物。
    又平人夏月喜渴者。由心旺也。心旺便汗出。汗出则肾中虚燥。故令渴而小便少也。冬月不汗出。故小便多而数也。此皆是平人之候。名曰肾渴。但小便利而不饮水者。名肾实也。
    经曰∶肾实则消。消者不渴而利是也。所以服石之人。其于小便利者。石性归肾。肾得石则实。实则能消水浆故利。利多则不得润养五脏。脏衰则生诸病也。张仲景曰∶若热结中焦则为坚热也。热结下焦则为溺血。亦令人淋闭不通。明知不必悉患小便利。信矣。内有热气者则喜渴也。除其热则止。渴兼虚者。须除热而兼宜补虚。则病愈。
    又疗岭南山瘴气。兼风热毒瓦斯入肾中。变成寒热。脚弱虚满而渴方。
    黄连(不限多少)生栝蒌(汁)生地黄(汁)羊乳(无即用牛乳及人乳亦得)上四味。取三般汁乳和黄连末。任多少。众手捻为丸。如梧子大。麦饮服三十丸。渐加至四十丸。五十丸。日三服。轻者三日愈。重者五日愈。若药苦难服。即煮麦饮汁下亦得。
    文仲云。黄连丸一名羊乳丸。肘后同忌猪肉芜荑。
    又疗消渴。浮萍丸方。
    浮萍栝蒌根(等分)上二味捣筛。以人乳汁和为丸如梧子。麦饮服二十丸。日三服。三年病。三日瘥。(肘后文仲同主虚热甚佳)又疗面黄。咽中干燥。手足俱黄。短气。脉如连珠。除热止渴利。补养地黄丸方。
    生地黄汁(二升)生栝蒌汁(二升)生羊脂(三升牛脂亦得)好蜜(四升)黄连(末一斤)上五味捣合。银锅中熬。成煎。可丸如梧子。饮汁送五丸。日三服。加至十丸。若苦冷而渴瘥。即令别服温药。忌猪肉芜荑。(肘后同)又疗渴小便数散方。
    知母(六分)栝蒌(一斤)茯苓(四分)铅丹(一分)鸡中黄皮(十四枚)上五味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禁酒生菜肉。瘥后去铅丹。以蜜和之。以麦饮。长服勿绝。良。忌酢物。(肘后同)

[卷第十一] 消渴不宜针灸方一十首
    千金论曰∶凡消渴病经百日以上者。不得灸刺。灸刺则于疮上漏脓水不歇。遂成痈疽。
    羸瘦而死。亦忌有所误伤皮肉。若作针孔许大疮者。所饮之水。皆于疮中变成脓水而出。若水出不止者必死。慎之慎之。初得消渴者。可依后方灸刺之为佳。孙氏云∶消渴病百日外既不许针刺。所饮之水。皆化为脓水不止者皆死。特须慎之。又云∶仍不得误伤皮肉。若有小疮。亦云致死。既今亦得消渴。且未免饮水。水入疮即损人。今初得日。岂得令其灸刺。致此误伤之祸。辄将未顺其理。且取百日以上为能。未悟初灸之说。故不录灸刺。凡灸刺则外脱其气。消渴皆是宣疾。灸刺特不相宜。唯香港脚宜即灸之。是以不取灸穴者耳。又有人患消渴小便多而数。发在于春。经一夏专服栝蒌及豉汁。得其力。渴渐瘥。然小便犹数甚。昼夜二十余行。常至三四升。极差不减二升也。转久便止。渐食肥腻。日就羸瘦。唇口干燥。吸吸少气。不得多语。心烦热。两脚酸。食乃兼倍于常。而不为气力者。然此病皆由虚热所为耳。疗法。栝蒌汁可长服以除热。牛乳杏酪善于补。此法最有益。(出第二十一卷中)文仲疗消渴热中。加减六物丸方。
    栝蒌根(八分)麦门冬(六分去心)知母(五分)人参(四分)苦参(四分)土瓜根(四分)右药捣筛。以牛胆和为丸。如小豆。服二十丸。日三服。麦粥汁下。未知。稍加至三十丸。咽干者加麦门冬。舌干加知母。胁下满加人参。小便难加苦参。小便数加土瓜根。随患加之一分。(肘后同)又黄连丸。主消渴方。
    黄连(一斤去毛)生地黄(十斤)上二味捣。绞地黄取汁渍黄连。出曝之燥。复纳之。令汁尽。干捣之下筛。蜜和丸如梧子。服二十丸。日三服。亦可散。以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尽更令作。即瘥止。忌猪肉芜荑。
    (千金栝蒌粉散。疗消渴秘方。
    

[卷第十一] 深掘大栝蒌根浓削皮至白处
    上一味寸切。以水浸。一日一易。经五日出取烂捣破之。以绢袋盛摆之。一如出粉法。
    水服方寸匕。日三四。亦可作粉粥乳酪中食之。不限多少。取瘥止。(出第二十一卷中)肘后主消渴方。
    秋麻子一升。以水三升。煮三四沸。取汁饮之。无限。不过五升瘥。(文仲同出第二卷中)广济疗消渴兼气散方。
    栝蒌(三两)石膏(三两研)甘草(三两)甘皮(二两)上四味捣筛为散。食后煮大麦饮服方寸匕。日二夜一。服渐加至二匕。忌热面海藻菘菜又疗消渴。麦门冬汤方。
    芦根(切二升)HT根(切二升)石膏(六分碎)生姜(五两)栝蒌(五两)小麦(二升)上七味切。以水二斗煮。取六升。去滓。一服一升。渴即任意饮。未瘥。更作。(并出第一卷中)崔氏疗患热消渴。常服有验方。
    豉心(三两以酸醋拌蒸干如此者三熬令微黄)黄连(三两)上二味捣筛讫。以蜜和为丸。日再。空腹服二十五丸。食后又服二十丸。又取乌梅十颗。以水二小升煎之数沸。取汤下。前件丸药如无乌梅。以小麦子二升煮取汁亦得。
    又方黄连(一升去毛)麦门冬(五两去心)上二味捣筛。以生地黄汁。栝蒌根汁。牛乳。各三合和。顿为丸如梧子。一服二十五丸。饮下。日再服。渐渐加至三十丸。若不顿为丸。经宿即不相着也。消渴及小便多。并是虚热。但冷将息即瘥。前件三方。(崔氏本方中此处更有一方用栝蒌黄连者故云前件三方)并是冷补。空腹服。恐少腹下冷。常吃少许食服之大好。忌猪肉芜荑。
    又疗消渴无比方。
    土瓜根(八两)苦参粉(三两)黄连(五两去毛)鹿茸(三两炙)栝蒌(三两)雄鸡肠(三具)牡蛎(五两熬)白石脂(三两研)甘草(三两炙)黄(三两)桑螵蛸(三七枚炙)白龙骨(五两研)鸡黄皮(三十具熬)上一十三味。捣筛为散。一服六方寸匕。日再服。夜一服。以后药下之。
    竹根(十两)麦门冬(四两去心)石膏(四两)甘李根白皮(三两)上四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五合。以下前件散药如难服。可取此药汁和丸。一服六十丸。仍还用此药汁下之。忌猪肉海藻菘菜。(并出第四卷中)千金加减巴郡太守奏三黄丸。疗男子五劳七伤。酒渴。不生肌肉。妇人带下。手足寒热者方。
    春三月黄芩(四两)大黄(三两炒)黄连(四两)夏三月黄芩(六两)大黄(一两炒)黄连(七两炒)秋三月黄芩(六两)大黄(二两)黄连(三两)冬三月黄芩(三两)大黄(五两)黄连(二两炒)上三味随时合捣下筛。以蜜和为丸如大豆。服五丸。日三。不知。稍增七丸。服一月病愈。久服走及奔马。近常试验。忌猪肉。(出第二十一卷中)


前一页 ◇ 虚劳小便白浊如脂方四首
后一页 ◇ 卒消渴小便多太数方八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