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时行法第八
    
    法四首
    初得一日二日,但灸心下三处∶第一去心下一寸。各巨阙。第二去心下二寸,名上管。
    第三去心下三寸,名胃管,各灸五十壮。然或人形小大不同,恐寸数有异,可以绳度之。随其长短寸数最佳。取绳从心骨鸠尾头少度至脐孔,中屈之取半,当绳头名胃管。又中屈更为二分从胃管向上度是上管,上度取一分是巨阙。大人可五十壮,小儿可一七二壮,随其年灸,以意量之。
    若病者三四日以上,宜先灸囟上二十壮,以绳度鼻正上尽发际中,屈绳断去半,便从发际度入发中灸绳头名天窗又灸两颞,又灸风池,又灸肝俞百壮,余处各二十壮。
    又灸太冲三十壮,神验无比。
    豌肉疮灸两手腕研子骨尖上三壮,男左女右。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黄胆第九
    
    法一十一首
    唇里正当承浆边,逼齿断针三,治马黄黄胆。
    颞在眉眼尾中间,上下有来去络脉,是针灸之治疸气温病,夹人中火针,治马黄胆通身并黄,语音已不转者。
    灸钱孔百壮,度乳至脐中,屈肋头骨是,灸百壮治黄胆。
    夹承浆两边各一寸,治马黄急疫。
    灸太冲七壮(又云针灸随便)。
    又灸风府、热府、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男阴缝拔阴反向上,灸治马黄黄疸。若女人玉门头是穴针灸无在。
    脚跟在白肉后际针灸随便。治马黄黄胆。
    臂石子头还取病患手自捉臂,从腕中大渊纹向上一夫接白肉际,灸七壮,治马黄黄胆。
    黄胆灸第七椎七壮,黄汁出。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疟病第十
    
    法一十三首
    疟,灸上星及大椎,至发时灸满百壮。艾炷如黍火粒,俗人不解,务大炷也。
    又觉小异,灸百会七壮。若更发,更七壮。极难瘥,不过三灸。
    又灸风池二穴三壮。
    又灸肾俞百壮。
    又灸三间,在虎口第二指节下二寸,三年疟欲发,即下火。
    治一切疟,无问处所,仰卧以绳量其两乳间,中屈从乳向下灸度头,随年壮,男左女右冶疟,刺足少阴,出血愈。
    治诸疟而脉不见者,刺十指间见血,血去心已。先视身赤如小豆者,皆取之。
    疟,日西发者,临泣主之。
    疟,实则腰背痛,虚则鼻衄,飞扬主之。
    疟,多汗腰痛不能俯仰,目如脱,项如拔,昆仑主之。
    灸一切疟,尺泽主之。
    凡疟有不可瘥者,从未发前灸大椎,至发时满百壮,无不瘥。
    

[卷第二十七·针灸中] 肝病第一
    
    五十一法
    治眼目法∶攒竹,主目视不明,KTKT目中热痛及,针入一分,留二呼,泻三吸,徐徐出之。
    忌灸。宜出血涂盐。
    肤翳白膜覆瞳仁,目暗及眯,雀目冷泪,目视不明,肉出,皆针睛明,入一分半,留三呼,泻五吸。冷者先补后泻,复补之。雀目者,可久留十吸,然后速出。
    视眼不正,口目,面动叶叶然,眼赤痛,目KTKT,冷热泪,目睑赤,皆针承泣。
    在目下七分匡骨中,当瞳子直下陷中,入二分半,得气即泻,忌灸。
    目暗不明,针中渚,入二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七壮,炷如雀矢大,在手小指次指本节后间。眯目、偏风、眼、通睛、耳聋,针客主人,一名上关,入一分,久留之,得气即泻。亦宜灸,日三七壮至二百壮,炷如细竹筋大,侧卧张口取之。眼暗灸大椎下第十节,正当脊中二百壮,唯多佳。可以明目,神良。灸满千日,不假汤药。
    肝劳,邪气眼赤,灸当容一百壮,两边各尔。在眼后耳前三阴三阳之会处,以手按之有上下横脉,是与耳门相对也。
    肝俞,主目不明,灸二百壮,小儿寸数斟酌,灸可一二七壮。
    治风翳,灸手中指本节头骨上五壮,炷如小麦大,逐病左右灸之。
    治风痒赤痛,灸人中鼻柱二壮,仰卧灸之。
    治目卒生翳,灸大指节横纹三壮,逐左右灸之。
    治眼暗,若一眼暗,灸腕后节前陷中。两眼暗,两手俱灸,随年壮。
    治温病后食五辛即不见物,遂成雀目,灸第九椎,名肝俞,二百壮,永瘥。
    治脚转筋法∶治脚转筋,针内昆仑穴,在内踝后陷中,入六分,气至泻之。
    又灸承山,随年壮,神验。
    第二十一椎主腰背不便,筋转痹,灸随年壮。
    治筋挛转筋,十指筋挛急,不得屈伸,灸足外踝骨上七壮。
    治失精筋挛,阴缩入腹相引痛,灸中封五十壮。又下满,灸五十壮,两脚一百壮,此二穴亦主喉肿厥逆,五脏所苦鼓胀悉主之。老人加之,五十以下及小儿并随年壮。
    治转筋,胫骨痛不可忍,灸屈膝下廉横筋上三壮。
    腹胀转筋,灸脐是一寸二七壮。
    治症瘕法∶小腹坚大如盘盂,胸腹中胀满,饮食不消,妇人症聚瘦瘠,灸三焦俞百壮,三报之。
    灸内踝后宛宛中,随年壮。
    灸气海百壮。
    久冷及妇人症癖,肠鸣泄痢,绕脐绞痛,灸天枢百壮,三报之。勿针脐两旁各二寸。
    积聚坚满痛,灸脾募百壮,章门是也。
    治瘕癖,患左灸左,患右灸右。第一屈肋头近第二肋下即是灸处,第二肋头近第三肋下向肉翅前亦是灸处。初日灸三,次日五,后七,周而复始,至十止。惟忌大蒜,余不忌。
    又灸关元五十壮。
    又灸脐上四指五十壮。
    膏肓俞两穴主无病不疗方∶先令病患正坐曲脊,伸两手以臂着膝前,令正直,手大指与膝头齐,以物支肘,勿令臂得动也。从胛骨上角摸索至胛骨下头,其间当有四肋三间,灸中间依胛骨之里,去胛骨容侧指许,摩KT去表肋间空处,按之自觉牵引肩中。灸两胛内各一处至六百壮,多至千壮,数百壮当气下,磐磐然如流水当有所下,若停痰宿疾亦必下也。此灸无所不治,主诸羸弱瘦损虚劳,梦中失精,上气咳逆。及狂惑妄误,皆有大验。若病患已困,不能正坐,当令侧卧,挽上臂令前索孔穴灸之,求穴大较,以右手从左肩上住指头表所不及者是也,左手亦然。及以前法灸。若不能久正坐伸两臂者,亦可伏衣上伸两臂,令人挽两胛骨使相远。不尔甲胛覆穴不可得也。所伏衣当令大小有常,不尔则前却失其穴也。此穴灸讫后,令人阳气盛,当消息自养,令得平复。其穴近第五椎相准望求索。
    治头重臂肘重法∶头重风劳,灸脑户五壮,针入三分补之。
    头重不能胜,灸脑户下一寸半。
    身体重,四肢不能自持,灸脾俞,随年壮,针入五分补之。
    身重,嗜眠不自觉,灸天府五十壮,针入三分补之。
    身重,灸水分百壮,针入一寸补之。
    体重,四肢不举,灸天枢五十壮。忌针。
    身重肿,坐不欲起,风劳脚疼,灸三里五十壮,针入五分补之。又,灸足太阳五十壮,针入三分补之。
    臂重不举,灸肩井,随年壮,可至百壮,针入五分补之。
    又,灸足泽三十壮,针入三分补之。
    第一椎名大杼,无所不主,侠左右一寸半或一寸二分,主头项痛不得顾。胸中烦急,灸随年壮。
    诸烦热,时气温病,灸大椎百壮,针入三分泻之,横三间寸灸之。
    心烦上气,灸肺俞,针入五分。
    心烦短气,灸小肠俞。
    又,灸巨阙、期门各一百壮,针入五分。
    又,灸心俞百壮,针入五分。
    头身热,灸胃管百壮,勿针。
    烦闷忧思,灸大仓百壮。
    烦热头痛,针虎口入三分。
    烦躁恍惚,灸间使三十壮,针入三分。
    骨热烦,胸满气闷,针三里入五分。
    身体烦热,针中府。又,灸绝骨五十壮。
    


前一页 ◇ 诸风第七
后一页 ◇ 胆病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