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取孔穴法第一
    论曰∶安康公李袭兴称,武德中出镇潞州,嘱随征士甄权以新撰《明堂》示余,余既暗昧,未之奇也。时有深州刺史成君绰,忽患颈肿如数升,喉中闭塞,水粒不下已三日矣,以状告余,余屈权救之,针其右手次指之端,如食顷,气息即通,明日饮啖如故。尔后缙绅之士,多写权图,略遍华裔,正观中入为少腑,奉敕修《明堂》,与承务郎司马德逸、太医令谢季卿、太常丞甄立言等,校定经图,于后以所作呈示。甄权曰∶人有七尺之躯,脏腑包其内,皮肤络其外,非有圣智,孰能辨之者乎?吾十有八而志学于医,今年过百岁,研综经方,推,雷公问难殷勤,对扬周密。去圣久远,愚人无知,道听途说,多有穿凿,起自胸臆。至如王遗乌衔之法,单行浅近,虽得其效偶然,即谓神妙,且事不师古,远涉必泥。夫欲行针者,必准轩辕正经;用药者,须依《神农本草》。自余《名医别录》益多误耳。余退以《甲乙》校,秦承祖图有旁庭脏会等一十九穴,按六百四十九穴有目无名,其角孙景风一十七穴,三部针经具存焉。然其图缺漏,仍有四十九穴,上下倒错,前后易处,不合本经,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也。至如石门、关元二穴,在带脉下相去一寸之间,针关元主妇人无子,针石门则终身绝嗣。神庭一穴在于额上,刺之主发狂,灸之则愈癫疾。其道幽隐,岂可轻侮之哉?人诚知惜命,罕通经方,抄写方书,专委下吏,承误即录,纰缪转多,近智之徒,不见正本,逢为经抄,以此而言,可为深诫。今所述针灸孔穴,一依甄公《明堂图》为定,学者可细详之。且夫当今医者,各承一业,未能综练众方,所以救疾多不全济,何哉?或有偏功针刺,或有偏解灸方,或有惟行药铒,或有专于禁咒,故以网罗诸疾,有愈于是,慨其如此,聊以养疾之暇,撰录灸经以贻后嗣。其于条例具之。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良医之道,必先诊脉处方,次即针灸。内外相扶,病必当愈。何则?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不能如此,虽时愈疾,兹为偶瘥,非医瘥也。又以孔穴难谙,非图莫可,虽复经本具述,自非硕学之士,造次未可卒知。所以先述取穴方法云尔。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取孔穴法第一] 仰人面二十六穴第一
    神庭在发际直鼻,不刺(一云入发际一分)。
    曲差夹神庭一寸半在发际。
    攒行在眉头陷中。
    睛明在目内。
    迎香在禾上鼻下孔旁(一云在禾上一寸)。
    素在鼻柱端。
    水沟在鼻柱下人中。
    兑端在唇上端。
    龈交在唇内齿上龈缝。
    本神曲差旁一寸半。
    阳白在眉上一寸直瞳子。
    承泣在目下七分,直瞳子。不炙。
    四白在目下一寸。
    臣夹鼻旁八分直瞳子。
    禾直鼻孔下夹水沟旁五分。
    地仓夹口旁四分(一云在口角一韭叶近下颏隙)。
    承浆在颐前下唇之下。
    廉泉在颔下结喉上舌本。
    头维在额角发本神旁一寸半。不灸。
    上关在耳前上廉起骨,开口取之。
    上关在客主人下耳前动脉下空下廉,合口有穴,张口则闭。
    颊车在耳下曲颊端陷中。
    大迎在曲颔前一寸二分骨陷中动脉。
    丝竹空在眉后陷中。不灸。
    瞳子在目外,去五分。
    颧在面鼽骨下、下廉陷中。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取孔穴法第一] 头上第一行九穴第二
    上星在颅上直鼻中央,入发际一寸,陷容豆。
    囟会在上星后一寸陷中。
    前顶在囟会后一寸半骨陷中。
    百会在前顶后一寸半顶中心。
    后顶在百会后一寸半枕骨上。
    强间在后顶后一寸半,脑户前一寸半。
    脑户在枕骨上强间后一寸半。不灸。
    风府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不灸(一云在喑门上一寸)。
    喑门在项后发际宛宛中,不灸(一云在脑户下三寸,又名哑门)。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取孔穴法第一] 头上第二行六穴第三
    五处在头上,去上星一寸半。
    承光在五处后一寸。不灸(一云一寸半)。
    通天在承光后一寸半。
    络却在通天后一寸半。
    玉枕在络却后七分半,夹脑户旁一寸三分起肉、枕骨上入发际三寸。
    天柱夹项后发际大筋外廉陷中。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取孔穴法第一] 头上第三行六穴第四
    临泣当目上直入发际五分陷中。
    目窗在临泣后一寸。
    正营在目窗后一寸。
    承录在正营后一寸。
    脑空在承灵后一寸半,夹玉枕骨下陷中。
    风池在颞后发际陷中。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取孔穴法第一] 伏人耳后六穴第五
    颅息在耳后青脉间。
    螈脉在耳本鸡足青脉。不灸。
    完骨在耳后入发际四分。
    窍阴在完骨上枕骨下。
    翳风在耳后陷中,按之引耳中。
    浮白在耳后入发际一寸(此穴在翳风前、窍阴后,写时请为用心看)。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取孔穴法第一] 伏人脊中第一行十一穴第六
    大椎在第一椎上陷中。
    陶道在大椎下节间。
    身柱在第三椎下节间。
    神道在第五椎下节间。
    至阳在第七节椎下节间。
    筋缩在第九椎下节间。
    脊中在第十一椎下节间。不灸。
    悬枢在第十三椎下节间。
    命门在第十四椎下节间。
    腰俞在第二十一椎下节间。
    长强在脊端。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取孔穴法第一] 伏人脊中第二行二十一穴第七
    大杼在项第一椎下两旁各一寸半陷中。
    风门、热府在第二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肺俞在第三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心俞在第五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膈俞在第七椎上两旁各一寸半。
    肝俞在第九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胆俞在第十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脾俞在第十一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胃俞在第十二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三焦俞在第十三椎下两旁各寸半。
    肾俞在第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大肠俞在第十六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小肠俞在第十八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膀胱俞在第十九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中膂俞在第二十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白环俞在第二十一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上在第一空腰果下一寸夹脊陷中。
    次在第二空夹脊陷中。
    中在第三空夹脊陷中。
    下在第四空夹脊陷中。
    会阳在阴尾骨两旁。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取孔穴法第一] 伏人脊中第三行十三穴第八
    附分在第二椎下附项内廉两旁各三寸。
    魄户在第三椎下两旁各三寸。
    神堂在第五椎下两旁各三寸。
    在肩膊内廉,夹第六椎下两旁各三寸。
    膈关在第七椎下两旁各三寸。
    魂门在第九椎下两旁各三寸。
    阳纲在第十椎下两旁各三寸。
    意舍在第十一椎下两旁各三寸。
    胃仓在第十二椎下两旁各三寸。
    肓门在第十三椎下两旁各三寸。
    志室在第十四椎下两旁各三寸。
    胞肓在第十九椎下两旁各三寸。
    秩边在第二十一椎下两旁各三寸。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取孔穴法第一] 侧人耳颈二十穴第九
    颔厌在曲周颞下廉。
    悬颅在曲周颞上廉中。
    悬厘在曲周颞上廉。
    天冲在耳上如前三寸。
    曲鬓在耳上发际曲隅陷中。
    角孙在耳廓中间上,开口有穴。
    率谷在耳上入发际一寸半。
    和在耳前兑发下动脉。
    耳门在耳前起肉当耳缺。
    听会在耳前陷中,张口行之。
    天容在耳下颊后。
    听宫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
    天牖在颈筋、缺盆、天容后、天柱前、完骨下,发际上(一云在风池上一寸)。
    缺盆在肩上横骨陷中。
    天鼎在颈缺盆,直扶突、气舍后一寸半。
    天窗在曲颊下,扶突后、动应手陷中。
    扶突在曲颊下一寸,人迎后。
    人迎在颈大筋脉,动应手,夹结候旁以候五脏气,不灸。
    水突在颈大筋前直人迎下、气舍上。
    气舍在颈直人迎夹天突陷中。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取孔穴法第一] 侧胁十穴第十
    章门一名长平,在大横外直脐季肋端。
    京门在监骨腰中季肋本夹脊。
    带脉在季肋下一寸八分。
    五枢在带脉下三寸。(一云在水道下一寸半。)维道在章门下五寸三分。
    居在长平下八寸三分,监骨上。
    泉腋在腋下三寸宛宛中,举臂取之。
    大包在泉腋下三寸。
    辄筋在腋下三寸,复前行一寸,着胁。
    天池在乳后一寸、腋下三寸,着胁直腋,掘肋间。
    


前一页 ◇ 诊杂病脉第七
后一页 ◇ 胸博中央直下第一行七穴第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