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中] 细辛
    主治宿饮停水也。故治水气在心下而咳满、或上逆、或胁痛。
    考证小青汤证曰∶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
    苓甘五味姜辛汤证曰∶咳、胸满。
    以上二方,细辛皆三两。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大黄附子汤证曰∶胁下偏痛。
    桂姜草枣黄辛附汤证曰∶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
    以上三方,细辛皆二两。
    上历观此诸方。其咳者,上逆者,胸满者,胁痛者,心下坚大者,胸胁心下宿饮停水而所致也,用细辛则水饮去,而其证已。可以见其所主治也。
    互考麻黄附子细辛汤条,特云少阴病反发热,而不举余证。为则按∶六经也者,是后人之搀入,而非仲景之古也。所谓少阴病者,蜷卧、小便清利也。蜷卧者,恶寒甚也。恶寒者,水病也;仲景氏之治恶寒也,其用附子者居多。又其言曰∶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也。由是观之,恶寒之为水气也明矣。其喘而恶寒,有痰饮之变者,此方主之。桂姜草枣黄辛附汤证,不具也。说在术条下,故不复赘焉。
    辨误今之为医者,其用药也,瞑眩则栗,遽转其方,何无特操之甚也。书曰∶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余每读书到于此,未尝不废书抵掌而欢。圣哲之言,信而有征也。仲景之为方也,亦有征矣!请举其一二。苓甘五味姜辛夏汤条曰∶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也。而仍用细辛干姜,此非审知此毒,而治此疾者,孰能之为?呜呼!仲景哉!术附汤条曰∶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此亦瞑眩之谓也。夫欲为仲景氏者,其要在知药之瞑眩,而疾乃瘳焉。而后就其方法,审其药功而已。为则从事于此,审试诸药,本草所谓大毒者,其不彻疾也,不瞑眩。所谓无毒者,亦中肯綮也,必瞑眩。瞑,眩也,疾斯瘳也;余未见药弗瞑眩,而疾之为瘳者也。呜呼!圣哲之言,信而有征哉!学人思诸。
    品考细辛本邦称云∶真细辛者,即是也,洗去尘土,锉而用之,药铺间以杜衡充细辛也。
    不可不辨矣。
    

[卷中] 当归芎
    仲景之方中,用当归、芎者,其所主治,不可的知也。今不敢凿从成方而用焉,是阙如之义也。
    辨误本草以当归、芎治血,为产后要药。为则按∶仲景氏治血方中,无此二药者多。而治他证之方中,亦有此二药。如奔豚汤、当归羊肉汤、酸枣仁汤类是也。由是观之,不可概为治血之药也。
    品考当归江州伊芳山所产。其味辛、同汉土所产。而和州所产味甘,此以粪土培养之者也,不可用矣。孙思邈曰∶无当归,以芎代之。今试尝和州当归,其味大不似芎也。伊芳当归则似焉,故用之也。
    芎出本邦丰后州者上品也。
    

[卷中] 芍药
    主治结实而拘挛也。旁治腹痛头痛、身体不仁、疼痛腹满、咳逆下利肿脓。
    考证桂枝加芍药汤证曰∶腹满时痛。
    小建中汤证曰∶腹中急痛。
    桂枝加大黄汤证曰∶大实痛。
    以上三方,芍药皆六两。
    枳实芍药散证曰∶腹痛烦满。
    排脓散,证阙。(说在类聚方)以上二方,芍药一方等分,一方六分。
    芍药甘草汤证曰∶脚挛急。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证曰∶身疼痛。
    芎归胶艾汤证曰∶腹中痛。
    以上三方,芍药皆四两。
    芍药甘草附子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以上一方,芍药三两,而亦四两之例。
    小青龙汤证曰∶咳逆。
    大柴胡汤证曰∶心下满痛。又曰∶呕吐而下利。
    附子汤证曰∶身体痛。
    真武汤证曰∶腹痛。又云∶沉重疼痛、自下利。又云∶咳。
    桂枝汤证曰∶头痛。又曰∶身疼痛。
    乌头汤证曰∶历节不可屈伸疼痛。又曰∶拘急。
    黄桂枝五物汤证曰;身体不仁。
    以上七方,芍药皆三两。
    黄芩汤证曰∶自下利。
    柴胡桂枝汤证曰∶肢节烦疼。
    以上二方,用芍药,或二两,或一两半。而亦三两之例。
    上历观此诸方,曰腹痛、曰头痛、曰腹满、曰咳逆、曰下利、曰排脓、曰四肢疼痛、曰挛急、曰身体不仁,壹是皆结实而所致也。其所谓痛者,拘急也。若夫桂枝加芍药汤、小建中汤、桂枝加大黄汤,皆以芍药为主药,而其证如此。由是观之,主治结实而拘挛也明矣。
    互考小建中汤,《伤寒论》不备其证。是以世医不获方意,以为补剂,故其所施也,竟无效焉?为则按∶此方出自芍药甘草汤,故主治诸病腹拘急而痛者也,学人正焉。芍药甘草附子汤,其条特举恶寒之证,此附子之所主也,而脱芍药、甘草之所主治也。其用甘草者,治毒急迫也。其用芍药者,治拘挛也。然则拘挛急迫而恶寒者,此汤主之。
    真武汤、附子汤,特有生姜、人参之异。而所主治,则颇异也。真武汤,苓芍为主。而附子辨误朱震亨曰∶产后不可用芍药,以其酸寒伐生发之气也。李时珍曰∶白芍药益脾,能于土中泻木,产后肝血已虚,不可更泻,故禁之。夫酸寒之药,盖不少矣。何独避芍药之为?世医雷同其说,不思之甚矣。诸药皆毒,毒而治毒,毒而不用毒,何治之有?《金匮要略》曰∶产后腹痛,枳实芍药散主之。《千金方》曰∶产后虚羸、腹中刺痛、当归建中汤主之。此皆芍药主药,而用之于产后也。且也张仲景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附子汤、桂枝加芍药汤,皆以芍药为主,而于血证无毫关涉焉,特治结实而拘挛已。若乃酸寒伐生发之气,及泻木之说,此凿空之论,而非疾医之用也。
    品考芍药其种有二∶曰木芍药也,曰草芍药也。木芍药是其真也,花容绰约,亦可爱也,余取之矣;服食家言,白花胜赤花,尝试其功,赤白惟均也。服食家之说,不可从矣。草芍药,世所谓宇多芍药也,不可用矣。
    

[卷中] 牡丹皮
    仲景之方中,桂枝茯苓丸、八味丸、大黄牡丹皮汤,以上三方,虽有牡丹皮,而不以为主药也。如此之类,皆从其全方之主治而用之,如征姑阙焉,以俟之后君子也。
    品考牡丹皮和、汉同。
    

[卷中] 茵陈蒿
    主治发黄也。
    考证茵陈五苓散证曰∶黄胆。
    茵陈蒿汤证曰∶心胸不安、久久发黄。
    以上二方茵陈蒿,一方六两,一方十分。
    上观此二方,茵陈蒿治发黄也明矣。
    互考或问曰∶发黄之证,治之之方,其不用茵陈蒿者,间亦有之,如何?答曰∶发黄、小便不利、或渴无余证者,茵陈五苓散主之。发黄、大便不通者,茵陈蒿汤主之。若乃一身尽黄、腹胀、大便必黑、时溏者,硝矾散主之。发黄、心中懊,柏子大黄豉汤。发黄、腹满、小便不利,大黄硝石汤。发黄、头痛恶风自汗出,桂枝加黄汤。发黄呕逆,小半夏汤主之。
    发黄、胸胁苦满,小柴胡汤主之。发黄、腹中拘急,小建中汤主之。此皆随证而异方也;仲景氏之于茵陈蒿,特用之于发黄,无他病者而已。
    辨误世之医者,论黄胆为湿热,其以黄为土色也。无益于治,此不可从矣。
    品考

[卷中] 
    仲景之方中,芎归胶艾汤用艾,而非君药也。是以其所主治也,不可得而知矣。芎归胶艾汤,主治漏下下血也,今从其成方而用之。
    辨误《名医别录》曰∶艾可以灸百病。后人不审其证之可灸与否,一概行之,故罹其害也,盖不鲜矣。医者见之,以为不候寒热之过也,不审可否,则固已失之矣。论寒热,亦未为得也。灸者所以解结毒也,若夫毒着脊上,药之不知,下之不及,就其所着而灸之,其毒转而走腹,而后药之为达也。临其可灸之证也,我不终问其寒热,而未有逢其害焉。有灸而发热,是毒动也,世医以为灸误,非也。余于若证,灸而不止,其毒之散也,其热亦止,此即所谓瞑眩而瘳者也。凡艾之为用也,灸之与煎,其施虽异,而以其一物也。偶尔言及焉,灸家言,禁穴颇多,余家不言之,一从《灵枢》,以结毒为也。大凡灸不止一日,乃至五日七日,以多日为有效矣。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我未见其能治者也。
    品考艾处处出焉。所卖者,杂它物可正焉。
    


前一页 ◇ 贝母
后一页 ◇ 麻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