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中经] 樗鸡 |
味苦平。主心腹邪气。阴痿。益精强志。生子。好色。补中。轻身。生川谷。行列秋梢。寒同候时协鸡鸣。气含樗臭。六足鳞差。双飞斑糅。莎羽樊中。声烦色陋。 名医曰。生河内樗树上。七月采。陶弘景曰。形似寒而小。李时珍曰。其鸣以时。故以鸡名。此物六足重翼。翼灰黄有斑点。居樗树上。布列成行。苏颂曰。一名莎鸡。飞而振羽。 索索有声。人或蓄之樊中。李时珍曰。莎鸡居草间。如蟋蟀之类。苏颂所引殊误。 |
[卷二中经] 蛞蝓 |
味咸寒。主贼风僻。轶筋及脱肛。惊痫挛缩。一名陵蠡。生池泽。 蜗螺寄壳。名假形殊。屈伸双角。单躯。迹留涎滑。胎托腥污。毒虫局促。脑肤。 说文。附裸背负壳者为蜗牛。无壳者曰蛞蝓。寇宗曰。蜗牛四角。蛞蝓二角。身肉只一段。毒虫行所过之路。触其涎即死。博雅。。垢浊也。宋书传。王僧达单躯弱嗣。李时珍曰。俗名托胎虫。铁围山丛谈。峤南多蜈蚣。见托胎虫即局促不行。虫乃登其首。陷其脑。 王孝籍书。毒螫肤。 |
[卷二中经] 石龙子 |
味咸寒。主五癃邪结气破。石淋下血。利小便水道。一名蜥蜴。生山谷。 析易阴阳。荆山盈数。鱼跃浮交。蝉栖巧捕。召雨含冰。兴云拥雾。从壁上观。守宫丹注。 埤雅。蜴善变易。有阴阳析易之义。名医曰。生荆州山石间。抱朴子。虺蜴盈数。异物志。 鱼跳跃。蜥蜴从草中下依。近共浮水而相合。古今注。善于树上捕蝉食之。卦爻名义注。与龙通气。故可祈雨。与蛇同形。故能吐雹。倦游杂录。京师久旱以瓮贮水。插柳枝泛蜥蜴。 小儿呼曰蜥蜴蜥蜴。兴云吐雾。说文。在壁者曰蜓。史记纪。诸将皆从壁上观。博物志。 蜥蜴食以朱砂。体尽赤。捣点女人肢体。终身不灭。故曰守宫。 |
[卷二中经] 木虻 |
味苦平。主目赤痛。伤泪出。瘀血血闭。寒热酸。无子。一名魂常生川泽。 蚊为民害。虻亦愁。岭南雾集。塞北尘浮。卷从木叶。化起溪流。蜩蝉形似。鼓翼鸣秋。 埤雅。害民。故曰蚊。虻害蚊。故曰虻。陈藏器曰。塞北亦有。岭南极多。从木叶中出。 卷叶如子。形圆。着叶上。破之。初出如白蛆。渐大子化。折破便飞。即能啮物。扬雄文。 雾集雨散。辛德源诗。扇举细尘浮。酉阳杂俎。南方溪涧中多水蛆。长寸余。色黑。夏末变为虻。苏恭曰。绿色如蜩蝉。李时珍曰。以翼鸣其声虻虻。韩愈序。以虫鸣秋。 |
[卷二中经] 蜚虻 |
味苦微寒。主逐瘀血。破下血。积坚。痞症瘕。寒热。通利血脉及九窍。生川谷。 蚕蛹生蛾。营飞逞快。饱饫血腥。猛同针虿。毒化坚凝。苦攻瘀败。譬彼多藏。浓亡堪喟。 陈藏器曰。木虻是叶内者。蜚虻是已飞者。正如蚕蛹与蛾耳。梁武帝诗。黄鸟营飞时。 陶弘景曰。啖牛马血。因其腹满。掩取干之。寇宗曰。大如蜜蜂。腹凹褊。微黄绿色。李时珍曰。虻食血而治血。成无己曰。血结不行者。以苦攻之。老子。多藏必浓亡。 |
[卷二中经] 蜚廉 |
味咸寒。主血瘀。症坚寒热。破积聚。喉咽痹。内寒。无子。生川泽。 负盘腹赤。名美香娘。稻花朝采。姜味中藏。寒逃屋角。飞爱灯光。中神保守。夷食称良。 苏恭曰。一名负盘。名医曰。腹下赤。李时珍曰。俗呼香娘子。尔雅翼。此物好以清旦食稻花。日出则散。陶弘景曰。有两三种。以作廉姜气者为真。本生草中。八九月知寒。多逃入人家屋里。李时珍曰。两翅能飞。喜灯火光。其气甚臭。徐之才曰。立夏之先。蜚廉生为参苓使。主腹中七节。保神守中。西南夷食之。亦有谓也。 |
[卷二中经] 虫 |
味咸寒。主心腹寒热洗洗。血积症瘕。破坚。下血闭。生子大良。一名地鳖。生川泽。 墉壁湿生。含污渍涅。扬簸张箕。蹒跚跛鳖。襁负儿嬉。街游壤别。牝牡灯蛾。妍媸媚悦。 名医曰。生沙中。及人家墙壁下。土中湿处。拾遗记。滞污渍涅。皆如新浣。寇宗曰。 一名簸箕虫。诗。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陶弘景曰。形扁如鳖。故名土鳖。玉篇。蹒跚。旋行貌。荀子。跛鳖千里。苏恭曰。无甲而有鳞。小儿多捕以负物为戏。埤雅。逢申日则过街。故名过街。曹植赋。邦换壤别。李时珍曰。与灯蛾相牝牡。苏轼诗。妍媸本在君。我岂相媚悦。 |
[卷二中经] 伏翼 |
味咸平。主目瞑明目。夜视有精光。久服令人喜乐。媚好无忧。一名蝙蝠。生山谷。 肉芝仙饫。饮乳浮银。倒飞垂脑。服气调神。穴分鼠鸟。候变宵晨。漫推甲子。亦守庚申。 苏恭曰。仙经列为肉芝。述异记。千岁之后。体白如银。山洞有乳窟。饮汁而得长生。 参同契。采浮银至宝于西方。拾遗记。岱舆山蝙蝠。有倒飞腹向天者。有脑重头垂者。寇宗曰。此善服气。冬月不食。唐明皇诗。芝桂欲调神。正法念经。譬如蝙蝠。入穴为鼠。出穴为鸟。乌台诗案。蝠以日入为旦。日出为夕。陶潜诗。淹留忘宵晨。独异志。明皇朝有张果老。不知岁数。道士叶静能曰。此混沌初分。白蝙蝠精变化。自然论。蝙蝠夜值庚申则伏。许浑诗。 年长漫劳推甲子。夜深谁共守庚申。 |
[卷二中经] 梅实 |
味酸平。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志。恶疾。生川谷。 迎雨摇风。着枝叠累。捩齿津回。颦眉渴止。脍兽多春。和羹具美。酸点百人。升盘桃李。 风土记。夏至前为迎梅雨。风俗通。五月为落梅风信。雷思霈诗。半点微酸已着枝。汉书传。嘉瑞叠累。陆游诗。村醪捩齿酸。峨眉山志。累累梅实。可以回津。黄庭坚诗。北客未尝眉自颦。罗隐诗。曾与将军止渴来。礼。脍兽用梅。又。春多酸。书。若作和羹。尔为盐梅。南史传。柳恽可谓具美。淮南子。百梅足以为百人酸。黄庭坚诗。得升桃李盘。 |
[卷二中经] 大豆黄卷 |
味甘平。主湿痹。筋挛膝痛。生大豆。涂痈肿。煮汁饮。杀鬼毒止痛。赤小豆。 主下水。排痈肿脓血。生平泽。(黄卷豆也)吉陬壬癸。罨豆孚生。玉攒磔。冰脆牙萌。粥分口数。算布心精。殊形慧辨。荚谷通名。 李时珍曰。壬癸日以井华水浸大豆。候生芽用。诗疏。既方既皂。谓孚甲始生。方岳诗。 平明先视玉磔。一夜怒长堪冰苴。田家五行。煮赤豆粥。大小人口皆食之。谓之口数粥。以驱疫。吴志传。赵达治九宫一算之术。取小豆数升。播席上。立处其数。吴志传。顾谭心精体密。左传。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注。豆麦殊形易别。群芳谱。豆荚谷之总名也。 |
[卷二中经] 粟米 |
味咸微寒。主养肾气。去胃脾中热。益气。陈者味苦。主胃热消渴。利小便。 比德阳精。粱甘谷续。冠凤游龙。升金斗玉。天雨书成。地藏兵足。一穗三千。新田绥福。 管子。粟可以比君子之德。春秋说题辞。米者阳精。李时珍曰。粱即粟也。周礼疏。犬宜粱者。味甘而微寒。说文。粟之为言续也。续于谷也。拾遗记。背明国有凤冠粟。游龙粟。闽志。唐时泉人客洛阳为羽衣。寄书遗以粟米半升。还家视之。金粟也。李白诗。虽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粟。淮南子。仓颉作书而天雨粟。周礼注。九谷俱藏。以粟为主。神农之教曰。 带甲百万。无粟弗能守也。北方水土深浓。窖地而藏。群芳谱。谚云谷三千。一穗之实。至三千颗。言多也。易林。新田宜粟。以绥百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