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中经] 理石 |
味辛寒。主身热。利胃。解烦。益精明目。破积聚。去三虫。一名立制石。生山谷。 横理庚庚。移名立制。脉贯峡封。层分土渍。青缕丝明。赤肤肌腻。迭用柔刚。同归一致。 史记纪。大横庚庚。逸周书。以移其名。苏恭曰。此石夹两石间如石脉。开用之。或在土中重叠而生。皮正赤肉白。名医曰。一名肌石。李时珍曰。石肤有软硬二种。理石顺理而微。 硬者长纹细直如丝而明洁。色带微青。与软石膏一类通用。 |
[卷二中经] 长石 |
味辛寒。主身热。四肢寒厥。利小便。通血脉。明目去翳眇。下三虫。杀蛊毒。久服不饥。一名方石。生山谷。 嵬然卓立。岂恃依凭。纵如排齿。解或方棱。云飞片片。玉琢层层。热中顿解。渊静清凝。 淮南子。嵬然不动。论语。如有所立卓尔。唐书传。足可依凭。苏恭曰。不附石而生。 端然独处。状同石膏而浓大。纵理而长纹似马齿。苏颂曰。方解石与长石为一物。李时珍曰。击之则片片横碎。光莹如云母。名医曰。光而润泽玉色。孟子。不得于君则热中。云笈七签。 本真清凝。嶷然渊静。 |
[卷二中经] 肤青 |
味辛平。主蛊毒。及蛇菜肉诸毒恶创。生山谷。 蓝谢何常。青推肤受。烧入春痕。光留雨后。虫腥污。疡痍毒垢。群秽清除。有瘳无咎。 北史传。青成蓝。蓝谢青。师何常。在明经。名医曰。一名推青。论语。肤受之诉不行焉。 僧惠崇诗。春入烧痕青。唐球诗。巫山雨后青。魏志传。司马朗清除群秽。唐书传。天下庶有瘳乎。 |
[卷二中经] 干姜 |
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生川谷。 膻腥拂彻。味美和调。柔尖日莹。老辣霜骄。含辛比桂。御湿分椒。赠甘非意。雪谤神超。 张衡赋。苏紫姜。拂彻膻腥。吕氏春秋。和之美者。杨朴之姜。刘子诗。映日莹如空。 柔尖带浅红。长编晏享曰。姜桂之性。到老愈辣。徐淮诗。秋气挟霜骄。文心雕龙。桂姜同地。辛在本性孝经。援神契椒姜御湿。梅尧臣诗。赠辛非赠甘。此意当自求。朱子诗。姜云能损心。此谤谁能雪。请论去秽功。神明看朝彻。 |
[卷二中经] 耳实 |
味甘温。主风头寒痛。风湿周痹。四肢句挛痛。恶肉死肌。久服益气。耳目聪明。 强志轻身。一名胡。一名地葵。生川谷。 耳食长生。推求贱质。延蔓垂。结丛盘密。薄采顷筐。判离盈室。下箸忘饥。依稀奴橘。 史记年表。此与以耳食无异。晋书传。求媒阳之美。谈推沙砾之贱质。苏轼记。药至贱而为世要用。无若苍耳长生药也。诗笺。葛覃延蔓谷中。诗疏。今人谓之耳草。李峤诗。忘忧自结丛。广雅。耳丛生如盘。诗。采采卷耳。不盈顷筐。离骚。绿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李白诗。他筵不下箸。此席忘朝饥。杜甫诗。依稀橘奴迹。陆龟蒙诗。旧栽奴橘老。 |
[卷二中经] 葛根 |
味甘。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葛谷主下利十岁以上。一名鸡齐根。生川谷。 鸡齐鹿藿。庇本繁滋。臂伸蜷曲。绝纷披。累依桂树。枯花萱枝。秋登谷似。龆龀扶羸。 名医曰。一名鹿藿。左传注。葛庇其本根。蔓繁滋者。以本枝荫庇之多。苏颂曰。 根形大如手臂。庾信表。一枝蜷曲。苏恭曰。葛根入土五六寸以上者名葛。有微毒。服之令人吐。说苑。王悬躯绝。许有壬诗。筐荐纷披。刘向九叹。葛累于桂树兮。张时彻诗。 愿留枯根株。化作萱花枝。李时珍曰。葛谷是实。八九月采之。诗。式谷似之。庾信碑。未逾龆龀。宋史传。李渎扶羸养疾。 |
[卷二中经] 栝蒌根 |
味苦寒。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一名地蒌。生川谷及山阴。 果兼名。幽根蟠结。粉沁秋霜。花霏瑞雪。枯润津回。阴纯体洁。入夏筋凝。毒防卤啮。 李时珍曰。栝蒌即果裸转音。木上曰果。地下曰。此物蔓生附木。故得兼名。洁白如雪。 故名瑞雪。苏颂曰。一名天花粉。沈约诗。幽根未蟠结。成无己曰。润枯燥而通行津液。 李杲曰。纯阴解烦渴。傅咸赋。体洁性真。李时珍曰。夏月掘者有筋无粉。不堪用。名医曰。 生卤地者有毒。 |
[卷二中经] 苦参 |
味苦寒。主心腹结气。症瘕积聚。黄胆。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一名水槐。一名苦。生山谷及田野。 骈茎三五。萌春催。名别菜。叶类骄槐。疏风齿固。遏气腰。患增偏胜。化变心裁。 苏颂曰。根三五茎并生。春生冬凋。李时珍曰。与菜苦同名异物。陶弘景曰。叶极似槐叶。别录。一名骄槐。史记传。齐大夫病龋齿。以苦参汤日漱三升。出入其风。胡震亨曰。苦参峻补阴或致腰重者。气降而不升也。 张从正曰。苦参久服必有偏胜气增之患。易。化而裁之谓之变。 |
[卷二中经] 当归 |
味甘温。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癣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创疡金创。煮饮之。一名干归。生川谷。 各有攸归。身其余几。细摘蚕头。肥收马尾。望远迟迟。相招。血海增光。地仙是韪。 陈承曰。能使气血各有所归。当归之名出此。李时珍曰。治上用头。治下用尾。治中用身。 左传。身其余几。苏恭曰。似细叶芎者。名蚕头。不堪用。似大叶芎者。名马尾。 古谚。远望可以当归。孟郊诗。意恐迟迟归。古今注。古人相招以文无当归也。挚虞赋。气而愈新。云仙杂记。窦淝以当归为地仙。圆曰。使血海增光。 |
[卷二中经] 麻黄 |
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一名龙沙。 雄雌类办。根杂赤黄。暖无积雪。轻自浮阳。护营通卫。减热含凉。推行尼止。理妙难量。 苏颂曰。麻黄有二种。雄者不结子。雌者结子。僧继洪曰。中牟有麻黄之地。冬不积雪。 泄内阳也。张元素曰。气味俱薄。轻清而浮阳也。李时珍曰。其根皮色黄赤。内护于营。外通于卫。为发散火郁之药。孟浩然诗。绪风初减热。傅咸赋。气泠泠以含凉。易。推而行之谓之通。孟子。止或尼之。李时珍曰。麻黄发汗。根节止汗。物理之妙。不可测度。 |
[卷二中经] 通草 |
味辛平。主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一名附支。生山谷。(今名木通)藤支万年。中通营腠。引蔓浆流。解吹气透。甘受白藏。辛咀紫浓。活名同。根寻天寿。 甄权曰。一名万年藤。韩愈诗。经纪肖营腠。陶弘景曰。绕树藤生。汁白。茎有细孔。 含一头吹之。气出彼头者良。李时珍曰。有紫白二色。紫者皮浓味辛。白者皮薄味甘。皆能通利。苏颂曰。尔雅活即通脱水也。李杲曰。通脱木亦有通草之名。与木通同功用。苏颂曰。 天寿根出台州。 |
[卷二中经] 芍药 |
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生山谷及邱陵。 阶翻绰约。花色随科。金浓脂腻。紫瘦脉多。将离谑赠。具味滋和。酸收甘缓。深察弗讹。 谢诗。红药当阶翻。李时珍曰。芍药犹约也。根之赤白。随花之色。古今注。芍药有二种。金芍药色白多脂。木芍药色紫多脉。一名将离。故将别以赠之。诗。伊芳其相谑。司马相如赋。芍药之和具而后御之。成无己曰。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酸以收之。甘以缓之。 武王钥铭深察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