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山果部] 山楂
    类有二种。一种小者呼棠(音求)子。树高数尺。三月开白花。实如小林檎。九月乃熟。可入药用。
    气味酸甘。微温。入足太阴阳明经。健脾胃。消饮食。(善去腥膻油腻之积)并积聚痰饮。痞满吞酸。滞血痛胀。小儿痘疹不快。疗小肠疝气及腰痛。方书治疟肿胀满。溲血蓄血。不能食泄泻。核主催生。疝气。产后儿枕痛。恶露不尽。山楂砂糖服之。立效。痘疹不快。用山楂五个。酒煎入水温服即出。又痘疹干黑危困者。
    子为末。紫草煎酒。调服一钱。山楂禀木气而生。同矾红黄连红曲。消内积。同红曲麦皮肉蔻白术砂仁浓朴。能消食健脾。同生地当归牛膝续断益母草泽兰丹皮蒲黄芍药。治儿枕作痛。偏坠疝气。楂肉茴香炒各一两。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白汤下人腰痛及腿痛。用棠子鹿茸炙等分。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百丸。日二服。
    〔论〕山楂味酸有甘。气又微温。甘味归于气之微温。而本于酸以行之。是木为土主。
    以行秋。是于中土。
    痰饮痞满化。即在于身半以下一节尽之矣肝。而效一冷。而亦结滞。此积滞。当与补湖)〔修治〕霜后取带熟者。去核曝干。或蒸熟。去皮核。捣作饼子。日干用。
    

[卷十七\山果部] 
    原青绿色。收置器中。自然红熟。为生柿。用大柿去皮捻扁。晒露至干。纳瓮中。待生白霜。取出。谓之白柿。令人呼为柿饼。二种宜治病。生柿性冷。日干作柿饼。稍杀其冷性。当酌于证以对待之。
    味甘平涩。性冷。入手足太阴血分。开胃(治上焦痰热。俾胃先受其甘冷之益。)涩肠。
    消痰止中嗽止血之功柿寒气稍减。
    下血十年者。
    以他药杂之。
    煎匀。下柿煮上蒸熟。批开水煎。日饮
    柿霜
    清上焦心肺诸热。生津止渴。宁嗽化痰。治咽喉口舌疮痛。长于清肃上焦火邪。兼能脾开胃。得桑白皮百部天麦冬沙参贝母苏子枇杷叶橘红栝蒌根。作丸噙化。治肺经有火。
    嗽生痰。
    〔论〕柿树四月开花结实。至八九月乃熟。是固受金气之专矣。丹溪谓其属金而有土者。
    以之功为专。乃有以开胃走于胃。是以天气谷气分肺胃所受。其气又合而一生化于其中。使上焦心肺胃受亢阳之气。则胃中以对待之。然则所谓开胃可疗。而消痰止渴流贯者。得循天度而还而止热嗽。疗肺痿。润气谷气并而充身之明验食。令人腹痛作泻。(
    蒂
    气味涩平。孟诜主咳逆哕气。
    〔论〕柿蒂得金气之专以收。功能下气。本草云。涩平。涩即收气。而平即阳归于阴。
    亦秋血。就所因而投治。其剂亦

[卷十七\山果部] 陈橘皮
    枳橙叶有两刻。橘叶两头尖。无两刻。柑叶与橘同。但柑树独无刺。橘枳橙皆有刺皮纹细。色红而薄。内多筋膜。其味苦辛。柑皮纹粗。色黄而浓。内多白膜。其味辛甘皮最浓。而虚纹更粗。色黄。内多膜。无筋。其味甘多辛少。以此别之不差。橘皮性温。
    柚皮性冷。今市肆货橘皮。多以柑皮杂之。柑皮犹可用。柚皮则与橘悬殊矣。味苦辛。气气味俱浓。可升可降。阳中之阴。入脾肺二经气分。及足阳明经。开胃和中。利水谷。理燥湿。快膈消痰。治上气咳嗽。定呕哕嘈杂。时吐清水。及大肠闭塞并气痢。除膀胱留热停水。疗酒病。留白则补脾胃。因白有甘意。去白则理肺气。消痰泄气。去白者。恐甘缓其辛也。橘皮花开于夏。实成于秋。得火气少。金气多。(仲淳)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胃。
    肠血感寒伤食亦无同枳稠粘末。
    是服。
    卧各杏仁两。
    和丸。绿同黄连猪胆。
    〔论〕橘皮味苦而辛。辛苦适均而气温。据其苦泄辛散温行。以为行滞气之剂。几与散气诸以泽毛能补能和。同于无病。然气之寒者皮专以泄滞气单用并致戒于多用久用能耗散真气。中气虚。气不归元者。忌与耗气药同用。胃虚有火呕吐。不宜与温热香燥药同〔修治〕入和中理胃药则留白。入下气消痰药则去白。去白者以盐汤洗浸。刮去筋膜。
    哂干水蘸

[卷十七\山果部] 青橘皮
    橘之未黄而青色者。橙皮最浓。柑皮犹浓于橘。此青橘头上破裂。状如莲瓣。
    今人多以小柑小柚小橙伪为之。不可不辨。
    极苦而辛。气温。气味俱浓。沉而降。阴也。入三焦肝胆气分。炒黑则入血分。疏肝胆。
    泻用以疏通。)最结。)去下焦诸湿。
    气则损真气。(东垣)陈皮补而后用之。(陈皮浮而升。
    人参鳖甲。能消木香。消癖气块五两。炙甘草六两。
    令焦。去甘草茴香。
    拘老人小儿。皆可常人久积忧郁。乳房水一盏半。煎一盏〔论〕夫枳子与橘红皆苦。而寒温不同。在江南有橘有枳。江北则有枳无橘。江南之枳。
    又寒者也。以火为用则气宣。此火即元气。经所谓少火也。气食少火。不可想见真气宣扬之义欤。
    抑不贤又命门始。
    遍致。
    何。曰阳而下不下。
    者。不于虚。
    化源在施。肝〔修治〕汤浸。去瓤。切片。醋拌。瓦上炒过用。消积定痛。醋炒。
    
    橘核
    橘实小。其味微酸。柑大于橘。其味甘。用核者审之。气味苦平。入足厥阴经。治肾腰痛。膀胱气痛。小肠疝气及阴核肿痛。(炒研五钱。酒煮服。或酒糊丸服。)腰痛。橘核仲各二两。炒研末。每服二钱。盐酒下。
    〔论〕橘必成熟之实乃有核。青橘禀金令之初气。取其极小者入药。不得有核。然则核之性肝病〔修治〕以新瓦焙者。去壳取仁。研用。
    
    橘叶
    与柑叶同形。但橘树有刺。柑树无。
    气味苦平。入足厥阴经。主导胸膈逆气。行肝气。消肿散毒。乳痈胁痛。用之行经。(丹溪)

[卷十七\山果部] 枇杷叶
    味微辛而苦。后有微甘。气薄味浓。阳中之阴。降也。入手太阴足阳明经。性善下治卒呃不止。噎膈反胃。及肺气热嗽。疗渴疾。妇人产后口干。和胃降气。清热解暑毒香港脚冲逆。禀天地清寒之气。四时不凋。其味苦气平。平即凉也。经曰。诸逆冲上。皆火。火气上炎。则为卒呃不止。此叶性善下气。气下则火降痰顺。而呕者不呕。渴者不咳者不咳。冲逆者不冲逆矣。一妇患肺热久嗽。身如火炙。肌瘦将成劳。以枇杷叶木通款花紫菀杏仁桑白皮各等分。大黄减半。治为末。蜜丸樱桃大。食后夜卧各含化一丸。未终而愈。同生地麦冬白芍炙草杞子桑皮茅根天冬苏子五味子栝蒌根童便。治阴虚咳嗽吐血。同竹茹木瓜芦根汁石斛麦冬人参茯苓。治胃热呕吐。加童便人乳竹沥苏子白芍蔗浆。治噎膈反胃。
    同连甘〔论〕冬气闭藏。夏气蕃秀。草木之气。各应其时。乃枇杷于盛冬作白花。仲夏缀黄实。
    是气于以平亢之亢者不下为热多而后中。此胃寒呕吐。及风寒咳嗽。并忌。(仲淳)〔修治〕凡采得湿者一叶重一两。干者三叶一两。为气足。粗布拭尽毛。用甘草汤洗。
    再用

[卷十七\山果部] 胡桃仁
    气味甘平温。入肺肾二经。主治滋肺利三焦。润血脉。补肾益命门。治虚寒喘嗽化痰利小便亦止小便频数。疗损伤石淋。一味勿去皮。空腹食之。最能固精。同破故纸蜜丸服补下焦。以胡桃属木。故纸属火。二味合用。有木火相生之妙。(韩)洪辑幼子痰喘。五昼夜不乳食。其妻梦观音授方。令服人参胡桃汤。煎一蚬壳许。灌之喘定。明日。以胡桃皮用之。喘复作。仍连皮用。信宿而瘳。消痰止嗽。用胡桃肉三颗。生姜三片。卧时嚼服。
    呷汤两三口。再嚼桃姜如前数。即静卧。必愈。同补骨脂蒺藜莲须鹿茸麦冬巴戟山萸五味覆盆肾。遂致水弱火强。口舌干。精胡桃肉白茯苓各四两。附子一枚米饮下。老人喘嗽。气促睡卧不入炼蜜少许。和丸弹子大。每卧煎七分。顿服。久嗽不止。胡汤浸去皮。研匀。入炼蜜丸梧中有石子者。胡桃肉一升。细酒服。不过三服效。鱼口便服。少行一二次。有脓自大便和橘核研酒服之。补肾治腰痛。
    〔论〕胡桃仁状类命门。外皮水汁皆青黑。能入北方通命门。夫命门本阴中之阳。上通于肺脏治石正归包更由阴而裕阳也。以命门主气也。由阳而育阴。即由阴而裕阳。故不可只曰补阳。
    补髓矣。大约同故纸以补髓。兹味之功。当居其强半。(青蛾丸用故纸十两可知此丸补髓。其功属何味居胜矣。)经曰。精成而脑髓生。盖精者阳中变化。又阴中之阳所成。从气而搏。修真家所谓气盛则精盈者。非离于阴故又曰。精盈则气盛。精与气互根而互益。所以故纸无胡桃。犹水母之无耳


前一页 ◇ 木瓜
后一页 ◇ 银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