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毒草部] 茵芋
    生泰山川谷。(别录)好者出彭城。(贞白)今雍州绛州华州杭州亦有之。春生苗。高三四尺。茎赤。叶似石榴而短浓。又似石南。四月开细白花。五月结实。三四月七月采茎叶。
    晒干用。
    气味苦温。有毒。治诸关节风湿痹痛。疗久风湿走四肢。脚弱。风毒拘急挛痛。并一切冷治风芋丸生〔论〕茵芋治风。主肝肾之损。能补风虚而透关节。即其气温。合于味苦。正以泻为补。
    

[卷十\毒草部] 续随子
    即千金子。一名拒冬。又曰联步。土人称为半枝莲。所在皆有。南中尤多。苗与花大戟。初生一茎。叶在茎端。叶复生茎。茎复生叶。转展叠加。宛如十字。入药以南产胜。
    气味辛温。有毒。主治肺气水气。妇人血结月闭。瘀血症瘕癖。消积聚痰饮。不下食呕方得中抽相参诸药不研。蜜气肿芥汤下。五更服之。当利。至晓自止。后以浓朴汤补之。频涎积症块。续随子三十枚。腻粉二钱。青黛炒一钱。研匀破。以大枣一枚烧熟去皮核同嚼。冷茶送下。半夜后。取〔论〕续随子秋种冬长。(故名拒冬)春秀秋实。种于秋而实亦结于秋。是禀金水之专气。
    畅温亦无过多。先固水之不能虽已化为血者皆不越此义下水最速。而有毒损人。服不可过。(颂)泻多者。饮以酸浆水。或吃薄粥。即止。(日华子)〔修治〕去壳。取色白者。纸包压去油。取霜用。
    

[卷十\毒草部] 野狼牙
    所在有之。苗似蛇莓而浓大。深绿色。根黑。若兽之牙。三八月采根。晒干用。(保出建康及三辅。色白者善。(范计然)气味苦辛酸寒。有毒。芜荑为之使。恶地榆。主治邪气热气疥瘙。恶疡疮痔。去白虫。疗浮风瘙痒。煎汁洗恶疮。杀腹脏一切虫。止赤方书治金疮出血。小便溺血。心痛胃脘痛。属口食寒物于里者。同附子巴豆人参之类温利之。
    〔论〕方书治虫。多言五脏劳热之伤。夫劳热之伤。其本固气虚也。(气虚者寒也)以故劳瘙疡痔少阴。
    气之损。
    

[卷十\毒草部] 石龙芮
    有水生陆生两种。水生者叶光而子圆。陆生者(有大毒)叶毛而子锐。只取水生一种用。产近水下湿地。高者尺许。其根如荠。其苗三月丛生。圆茎分枝。一枝三叶。叶青而光滑。有三尖。多细缺。四五月开细黄花。结小实。如初生桑葚。青绿色。搓散则子甚细。
    如
    子
    (根皮同)味苦酸咸。气平。主治平肾胃气。补阴气不足。治失精茎冷。并除心热燥。
    驱风寒湿痹。心腹邪气。利关节。泽皮肤。方书大菟丝子丸。治肾气虚损。劳伤诸石龙芮乃平补之药。其功与枸杞覆盆相埒。(濒湖)〔论〕石龙芮补阴气不足。与枸杞覆盆同功。惟能补阴气。而无失精茎冷之虚证。以故心热而

[卷十\毒草部] 曼陀罗花
    曼陀罗。梵言杂色也。生北土。独茎直上。高四五尺。绿茎碧叶。叶如茄。八月六出如牵牛而大。攒花中折。骈叶外包。朝开夜合。结实圆而有丁拐。中有小子。
    九月采实。(濒湖)
    花子
    气味辛温。有毒。治诸风及寒湿香港脚。(煎汤洗之)主惊痫。疗脱肛。并入麻药。相传此花笑采酿酒饮。令人笑。舞采酿酒饮。令人舞。予尝试之。饮须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为末怒而狂二钱半〔论〕人之血气有偏。着于七情以为病者。兹味或能为之转移。濒湖所以主惊痫也。
    

[卷十\毒草部] 莽草
    一名草。诸家皆谓之草。而本草居木部。今世所用皆木叶。如石南。不作花实。枝硬。
    干则诌。(音炒。相扰也。)揉之。其臭如椒。五七月采叶。阴干用。(宗颂)气味辛苦温。有毒。主治风头痈肿。乳痈疝瘕。疗风疽疝气。肿坠凝血。治瘰。除湿风。
    医家大蒜研误食害人

[卷十一\蔓草部] 菟丝子
    火焰草。俗呼黄丝草。即菟丝子。阳草也。入夏生苗。初如细丝。遍地不能自起。
    延草物。其根渐绝于地。而寄空中。无叶有花。白色微红。香亦袭人。结实如秕而细梗上尤佳。怀孟林中产此。入药最甚。萦草者不经久。若傍松柏及他树。则蔓延四布经纬。根或绝地。质甚轻扬。其实或着树间。次年随在吐丝。不下引也。
    气味辛(辛味为甚。却与辛香燥热之辛不同。)甘平。入足三阴气分。诸本草主续绝伤。
    补不男女健。
    小(则使上。
    及中从子半在外阴阳则子。
    熟地虚损白浊苓三少血燥。
    十丸。腰末。将原酒〔论〕菟丝当春末夏初。气乘浮长而丝萦蔓引。不须更藉于根蒂。其实结于夏末。更乘金水本经所主续绝伤益气力。夫绝伤之能续。未有无真气而只藉浮气者。而真气又未有离于真阴者。雷公谓禀中和以凝正阳之气。(要知正阳之气。原不得离于阴。
    阳互交之机。意谓无阴不能感阳。此生物元理也。盖夏月正天地气交采实。其奉长气而感于蕃秀也。自阴而感之。其奉化气而归于降收也。
    之阳。更由气交以降于在地之阴者乎。人身身半以下为阴。肾主之。菟归于降收之阴。故能益肾气。(漫谓得阳气之盛而益肾气者梦梦)大都肾味以化阴而益气。肾阴不足。更能助阴味以化阳而益精。(化阴化阳皆指此别录所谓强阴。而甄权所谓添精髓者也。且其味由辛而甘。从天之阳而故主治在肾居多。至又补肝脏风虚。与补脾气者。以归于阴则又即化阳其益。而太阴脾气。即借此阴中之阳。传化而转运者也。足三阴同起于脾。是又何疑之有哉。
    肾家多火。强阳不痿者。忌之。大便燥结者。亦忌之。(仲淳)本不助相火。然肾有火者。亦〔修治〕米泔淘洗极净。略晒。拣去稗草子。磨五六次。用酒浸一昼夜。捣之不尽者。
    再浸湿研碎。
    

[卷十一\蔓草部] 五味子
    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五味皆具。味全者真。本经但云酸。以木为五行之先南北五味。色入手太足之水热精。中厥气水能收逆必先发散入肺中。不在上则滋源。
    下之气也。咳逆之不足。(烦劳以入为水脏事邪入脏。永无出愿言慎重。(子伤不足。肢体羸瘦。
    阴亡阳。膀胱厥逆。
    调和五脏。此其能肾。同吴茱山萸人黄柏。令人有子。
    炒过半两。为末。
    不可服此方。痰下。阳事不起。
    十女。忌猪鱼蒜萸汤泡七次五钱〔论〕五味之皮肉。初酸后甘。甘少而酸多。其核先辛后苦。辛少而苦多。俱带咸味。
    虽五气告四味而即总此味具足斯义)。夫气之元在肾。本藉风木而至。肺气之主在肺。还藉风木而归肾。一阴为独使。故五味以酸胜者相媾。而神其升降也。继辛而有微甘者。合中土生化之气以俱下也。
    先辛后苦者。至地之苦。合于至天之辛。以同归也。五味本由肺而媾肝。肝因媾肺而至脾。
    脾仍合肺以归肾。是具足三阴之气收之以降。而阴亦随之矣。阳为气。阴为味。气固依味而至肾。肾非纳气者欤。此本经首主益气咳逆上气也。人身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肺统五脏六腑之气而主之。肾气之上际于肺。肺气之下归于肾。原以一气自为升降者也。若六淫七情有以耗散之。致肺失其降而不能归。不归则元气随耗而日虚。归肾则真气还源而日益。兹味能收之以入肾。即为五脏六腑之精。肾受而藏之矣。(经曰。五脏主藏精者也。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数语可悟五味子收五脏之气以归精义)。气盛则精盈。
    故本经既谓其益。又谓其强阴益男子精也。精盈则气盛。所以先哲谓其暖水脏。镇水壮阳。
    补虚除热。壮筋骨。疗羸瘦也。至其能生津止渴者。是收肺阳中之阴以至于脾。能止肾泄者。又收肾阴中之阳以至脾也。敛虚汗者。收肺阳中之阴以至心。明目者。更收肾阴中之阳以至肝也。五脏俱受之。而肺肾为升降之本。肺且由降得升以为气之益。阴之强。并为五脏之养。然则兹物之酸收于精气形。(精化气。气生形)有全功矣。卢氏云。五味收元气。治降下升中至治寒嗽之浓朴麻黄汤而亦投五味者。以散寒达阳之外。即当收真阴以召元阳。且恐阳中少阴。为寒郁之热所僭。而必假酸收以平上逆之气也。阅方剂中五味治嗽。或寒或热。各有对待之药。而兹味似为主守。又似于诸味中用之为关捩子者。大约治嗽勿论寒热。皆以阳中之阴气能降为主。(热嗽者阳邪伤乎阴。寒嗽者寒邪伤乎阳。原亦病乎阴。故热喘之治。凉其阳邪而收阴。寒喘之治散其阴邪以畅阳。亦当寓收阴之义。)东垣分治热喘寒喘。皆不能舍五味子。固以肺气为阳中有阴。职同天气而司降耳。凡治肺气之病。如嗽如喘。先识阳中阴降之本。更审病机之所在。或外淫。或内伤。或伤阴。或伤阳。而适事以为治。如阳邪伤阴。此固的治矣。然阳邪方炽者。收之太早。不反锢其邪乎。阴邪伤阳者。此固不宜矣。然阴邪已除。而阳气以祛散而虚。不当寓收阴于益阳中。使阳有所依乎。总之。五味治嗽。惟久嗽及虚劳嗽。用之补与收。相驭而行。更无踌躇。若嗽未至于喘。即嗽而气不逆者。便宜酌量。至为湿痰之阻气。与湿热之病乎气。以致病乎主气者。更当虑其妄投之害矣。方书用五味。治嗽为多。而消瘅即次之。然则消瘅亦取责于肺欤。曰。人身元气。固水所化。而人身津液。又气所化。如气归于水。是阳之随阴而降。还其一阳陷于二阴之坎也。故能益气津化之。在阴之随阳以升者。肾主之。此皆五味之相及以奏功。而入肺尤先耳。凡病因虚而热。
    或则以散邪为主。即以收阴召阳归元。而全正为助。其无邪气而只有虚乏者。则以补正为主。
    亦即有收之一法。合而奏效。其有元气虚损。遂因虚郁化热者。则有清补一法。而收与散并行。其散不敌收之半。乃为得之。此义不独疗嗽为然。又凡元气耗散之甚者。非惟补益可恃。而收之一法。更有捷功。又后人调气只知调其阳而已。恶知五运所主之病机。是一气变动。
    缪氏。疹痧初发。及一切停饮。
    食收补。太过且骤。反致虚热。又酸甚〔修治〕入药。不去核。必打碎核。方五味备。去枯者。铜刀劈作两片。用蜜浸蒸。从巳至


前一页 ◇ 泽漆
后一页 ◇ 覆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