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毒草部] 商陆根
    俗名章柳根。春生苗。高三四尺。叶如羊舌而长。其茎青赤。至柔脆。夏秋开根如萝卜而长。八九月采之。有赤白二种。
    味酸辛。气平。有毒。(白者苦冷。赤者有毒。)阳中之阴。沉也。降也。其性下行。
    专于痹。熨除治喉痹水气者。
    意也。(类明)小便利。即肿消一夜。晒干为末或取根杂鲤鱼熬汤效。(嘉谟)赤根脓。或捣烂加盐。总多取商陆根捣汁。或蒸之。
    生商陆根汁一升。杏仁一两酒下。以利恶物为度。石湿漏诸疖。
    〔论〕商陆春令生苗。采根于八九月。本阳之气以至阴。而归于阴之气分。用治石水之病阴少之阴痈暴症及阴虚。
    故治阳水当绎方而标标之者。
    尽化与大戟甘遂异性而同功。胃气虚弱者。不可用。(濒湖)赤者但可贴肿。服之伤人。
    利血不〔修治〕铜刀刮去皮。薄切。东流水浸三日。取出。和绿豆同蒸半日。去豆。晒干或焙用

[卷十\毒草部] 甘遂
    生西凉者上。汴沧吴者次之。(日华子)苗似泽漆。茎短小。而叶有汁。其根皮赤肉白。作连珠。大如指头。实重者良。一种草甘遂。乃是蚤休。疗体全别。苗亦不同。根皮白色。(苏恭颂)
    根
    味苦甘。气大寒。有毒。阴草也。洁古曰。纯阳也。瓜蒂为之使。恶远志。反甘草。主下五水。治大腹(即水蛊)疝瘕。腹满(水气之聚)面目浮肿。除留饮。去痰水。
    利囊肿(仲为痰饮景治末涂腹用甘遂喘胀。
    息。大晨热汤生研为温酒血室及妇人心风血邪。用遂心丹。甘遂二钱为末。以猪心取三管血和药。入猪心内缚定。纸裹煨熟。取末。更入辰砂末一钱。分作四丸。每服一丸。即将猪心煎汤调下。大便下恶物为效。
    不下再服。按以上方。皆就其切于治。标者录之。若当从缓而治本。必不可尝试。故不采也。
    〔论〕甘遂气味苦寒。为阴。乃洁古更曰纯阳。何哉。此正先生察物之精。后学诣不至此周身而也。
    是已气所即也缪氏。虽善下水除湿而性阴毒。能耗损真气。亏竭津液。必察病属湿热。有饮有水而元气〔修事〕面包煨熟。以去其毒。然后入用。
    

[卷十\毒草部] 大戟
    近道平泽多有。惟杭产色紫而柔者为上品。江南土大戟次之。春生红芽。丛高尺许直中空。折之有白浆。叶狭长似柳。稍头攒密而上。三四月开黄紫花。似杏眼。似细苦皮黄。肉色黄白。
    
    根
    味苦辛。气寒。有毒。阴中微阳。泻肺损真气。得枣即不损脾。赤小豆为之使。恶蓣。反甘草。主治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但脏腑隐有细水。皆能导之。下恶血癖块。
    蛊毒毒药。天行黄病温疟。疗中风皮肤疼痛吐逆。隐疹风及风毒脚肿。并日日煮水。热取愈。(颂)禀天地阴毒之气以生。性善下走而入肾肝。逐诸有余之水。辛则横走。无所不到。寒而有辛。故能以毒攻毒。治蛊毒泻毒药。并散天行黄病及温疟。更破恶血癖块。(仲淳)痰涎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入于心则迷窍。而成癫痫。妄言妄见。入于肺则塞窍。而成咳唾稠粘。喘急背冷。入于肝则留伏蓄聚。而成胁痛干呕。寒热往来。入于经络则麻痹疼痛。入于筋骨则颈项胸背腰胁手足。牵引隐痛。三因方并主控涎丹。治痰之本。
    痰之本。水也。湿也。得气与火。则凝滞而为痰饮。为涎涕。为癖。大戟能泻脏腑之水湿。
    甘遂能行经隧之水湿。白芥子能散皮里膜外之痰气。惟善用者。能收奇功尔。(濒湖)控涎钓流甘服姜苗盖疤疳疔〔论〕洁古谓甘遂纯阳。大戟则阴中微阳。夫肝之为脏。乃阴中少阳也。本经大戟兼主欤。
    欤。
    日华化之中风阴寒善走而下泄。有损真气。惟水饮留伏中焦。及元气壮实人患水湿。可一暂施。(仲淳)〔辨治〕北方一种绵大戟。皮韧如绵而色白。气味峻利。弱人误服吐血。不可不知。
    以

[卷十\毒草部] 芫花
    在处有之。茎干不全类木。亦非草本。高二三尺。正二月旧枝抽苗作花。有紫赤黄白种。三月花落尽。叶乃生。似柳而青。渐浓则转黑。根皮黄。似桑根。三月采花。必于叶生时。叶生花落。即不堪用。五月采叶。八九月采根。据图经。荛花恐即芫花。说详纲味辛苦。气微温。有小毒。内搜肠胃。外达毛孔。决明为之使。反甘草。主咳逆上气。
    在五花开鬼内于流令徐通〔论〕芫花春月生苗。其花随吐。尽春而落。全禀风木之气。以致其用于水气。本经首主辛温气所不而气海藏云。水者肺脾肾三经所主。有脏腑十二经部分。上而头。中而四肢。下而腰脚。外而皮方可用。
    〔修治〕留数年陈久者良。用时以好醋煮十数沸。去醋。水浸一宿。晒干。如是则毒减。
    

[卷十\毒草部] 蓖麻子
    夏生苗叶。秋吐细花。随即结实。
    气味甘辛。有毒热。善收吸。开通关窍经络。治偏风不遂。口眼邪。失音口噤。及头风味颇产胞衣剩应。(丹外用累奏摩数次。
    经宿而丹田。
    右。右不可忍粒。研油取油。作捻去。不尔则上。托入。
    可忍。蓖麻仁〔论〕丹溪谓蓖麻子属阴。主吸出有形质之滞物。第观其苗叶盛于夏。穗实结于秋。
    得毋脏腑此物捣膏。以筋点于鹅马六畜舌根下。即不能食。或点肛内。即下血死。其毒可知。凡服薄肠〔修治〕蓖麻子无刺者良。有刺者毒。凡使以盐汤煮半日。去皮取仁。研用。
    

[卷十\毒草部] 蓖麻叶
    有毒。治香港脚风肿不仁。(蒸捣裹之。日二三易。即消。)止鼻衄。(油涂炙热。
    上。大验。)千金神草方。专治风湿瘫痪。手足不仁。半身不遂。周身麻木或酸疼。
    歪斜。并皆神效。取蓖麻子草。秋夏用叶。春冬用子。俱得一二十斤。入木甑。置大锅上蒸半熟。取起。先将绵布数尺双折。浸入蒸叶子汤内。取出乘热敷患处。却将热叶子铺布上一层。候温。再换热叶子一层。如此蒸换。至汗出为度。重者蒸五次。轻者三次。其病即愈。内服疏风活血药助之。
    

[卷十\毒草部] 藜芦
    黎黑色。其芦有黑皮裹之。故名。根际似葱。(犹葱之有须)俗名葱管藜芦。北人谓之须味辛苦。气寒。有毒。入手太阴足阳明经。黄连为之使。反细辛芍药人参沙参紫参丹参苦亦热生。其一二年饥。采约一二斗。汗出如洗。甚昏困。三日憨葱苗。即本草藜芦也。(子和)中一齿。浓煎藜芦汤灌之。少顷噫气。
    如曳锯。口流涎沫。用葱管藜芦二两。
    淬数次。滤净。将雄猪胆十个取汁。
    分。装瓷罐内。黄蜡封口。每用黄豆大一若牙关紧闭。将口挖开。其痰得出。任熬黄研末。蜜丸小豆大。每空心服一丸。未发时结聚如骇。骇不去者。巴豆半两。去皮心炒。捣每吞一二丸。按藜芦用专于吐。而巴豆畏藜芦。后二方猛吐与峻下者。合而入胃。驱痰逐结。
    使上下之壅为末〔论〕藜芦气寒。味辛而苦。发散涌泄。专主吐越风痰。盖风木以水为母。火为子。
    寒者于下风甚气而大畅子气。俾风邪之壅而不下者。义取从治以上越之。要非其苦至极。则亦不能取效于俄顷。而几其必吐也。观其夏生冬凋。水生者便不入药。可以思其炎上之性矣。
    服一匕。则令人胸中烦闷。吐逆不止。凡有痰饮。或中蛊毒恶气者。借其空吐上涌之力。
    获〔修治〕去芦头。止剔取根。糯米泔浸一宿。微炒用。不入汤药。
    


前一页 ◇ 常山
后一页 ◇ 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