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芳草部] 藿香
    岭南颇饶。所在亦有。二月宿根再发。亦可子种。七月擢穗作花。子似茺蔚。五六月擢穗时。采茎叶曝干。可着衣中。用充香草。超时则性缓无力。(之颐)洁古东垣惟用叶。取其敷布宣发。
    
    叶
    阳明经。主正气。去恶气。助胃气。开胃口。止霍乱。定呕逆。及心腹痛。散寒湿暑湿。郁热湿热。蕴积邪热。并风热燥甚。并治外感寒邪。内伤饮食。或饮食伤冷湿滞。消风水毒瓦斯浮肿。及山岚瘴气。不伏水土。寒热作疟等证。饮酒口臭。煎汤漱之。方书治胀满消瘅。中风反胃。伤暑头痛。发热眩晕。酒毒黄胆。中寒中湿。中气中恶。积聚痰饮咳嗽。关格。心痛胃脘痛。痿盗汗。不能食。泻泄滞下蛊毒。温中快气。疗肺虚有寒。上焦壅热。(一语是一气合说好古)行气入肺。功专脾胃。(门)本芳香开胃助脾之剂。但入发散药则快气。入补脾药则益气乱于肠。遂作霍乱。致乱正气者恶气耳。藿虚燥芳馥。(方入群不乱义。立定其乱。因名曰藿。方之奇方急方。剂之宣剂木瓜砂仁。治吐泻转筋霍乱。
    得吐补肺。入黄四君子汤则补脾。入桂苓甘露饮治中暑吐泻。升降诸两。为末。每以白汤点服一钱。胎气不安。气不升降。呕吐酸水。
    〔论〕藿香二月苗。七月穗。夏时未穗先采其茎叶。迟则性缓而无力。其味先辛次甘。
    是火土之气归于燥金。金仍归土。由火亲土。而火气即已宿于乎土。所以能助胃气。开胃口正气而去恶气也。盖胃之气上致为之不开。此味由燥金之气。
    以敷即中亦堪定以正气而还返之。要当就由火归土之义。以求其功用。非恃有也。夫天地有大橐龠焉。为宣布。为蓄藏。当宣布之极于外。而其中中而不知也。是物赋有大火之精气。则其处。是天地之而取此味之定乱者。又岂以偏胜为功哉。要知阴阳橐龠。总藉土为转关。故不能离土。且六气必以火为主。而火游行于六气之中。必以土为归。因阳火三阳。而脾土亦为之行气于三阴三阳。此可识火虽治呕吐。若中焦火盛热盛。及邪实作呕作胀者。并禁。(仲淳)〔辨治〕自种者良。揉之如香气者真。薄荷香者非也。水洗去土梗。用叶。
    

[卷八\芳草部] 香薷
    荆湖南北中州二川皆有之。四月生苗。叶似茵陈。穗似荆芥。花似水苏。气味则迥别。
    一种叶大茎方。一种叶最细。仅高数寸。芬芳转胜。乃石香薷也。九月开花着穗时。采之弥佳。
    味辛。气微温。可升可降。阳也。入足阳明太阴手少阴经。主治散肺邪气。助肺清化。
    回清。定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利小水。止吐衄。疗中暑内热而有彻上彻下之功。治水甚捷。肺得之则清化行而热自降。(丹胀病效。(又)香薷饮。为治暑首药。
    宜用此以脾。若饮食不节。劳役斫丧而伤暑。大热大渴。汗泄如雨。烦躁喘促。或暑益气。及人参白虎之类。
    以泻火益元可也。(濒湖)香薷功在治水。一大便溏泄。小便短少。诊其脉沉而大。沉主少定。再以胃苓术丸。二日小便长。肿大消。调理数日全安。于此见古人方皆有至理。而此味治有奇效也。(又)香薷治暑。
    世未究其所以然。盖暑气流行曰暑淫。肺金受邪曰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设精气不游不溢。致上输。以通调归下。
    力在精气也。经云。金郁则泄之。解表利小水是也。使元府闭而幽门阖则令金受其郁。
    开提其元府。即以启辟其幽门。是其功力又在元府也。经曰。藏真高于肺。以行营卫阴其郁。香薷整营于脉中。肃卫于脉外。第舍高源之藏真。实吐下。及散水肿。夫五水暴聚成审霍暑气为本。本风亦可。本寒本湿亦可。本虚本实亦可。本营卫不调亦是则香薷功力不仅着于逆暑气而成病者矣。观易简主四时伤寒不正之惠治鼻衄不止。外台治吐血如涌泉。永类矣。(之颐)郁德。略有异同。香薷偏于卫与阳。郁金偏于营与阴。将形藏。弥元府。敷幽门。
    治水肿以之为君。同参术木瓜茯苓橘皮白芍车前子良。治暑香薷饮。有十味嗽者。去参白术用。)有六味者。有加黄连者。深一斤。水一斗。熬极烂。
    渣。再熬〔论〕香薷生苗于四月。至九月乃开花着穗。禀于火土之气以生。而化于金水之气以成。
    暑者相火行令。每先犯于心包之经。从其类也。心包与胃口紧相应。
    暑侵心包。未有不伤胃者。至包络与胃合病。又未有不上乘肺者。是先伤肺阴。以病乎肺之阳也。此品属金与水。能于阳中之阴。消其郁邪。助其清化。而有彻上彻下之功。肺得之则清化行。清化行则包络与胃胥治。而肺亦得司其主气之职矣。夫心肺胃上焦合而营诸阳。第香薷功力在和金郁。俾阳气得以宣布。而中气因之转化。其义肺即合于离中之坎。以行其清化。而包络主血。亦因肺阴之运。斯清升浊降。霍乱水气之所由降入心。
    乱。(热伤气者谓其阳中之阴伤也)清浊相干。气不升降。为胸痞腹。
    乱。起于卒然矣。此疾多在夏秋之交。纵寒月有之。亦多由伏暑而然。濒肿有奇效。况所采血证诸方。
    岂非和营之的〔修治〕八九月采之。去根留叶。阴干。勿令犯火。局方煎之以酒以水。水中顿冷冻饮料。
    膏。简易捣筛成末。酒调。热服取汗。此各因其势而利导之。不法也。
    

[卷八\芳草部] 薄荷
    经冬根不死。二月抽苗。清明分株排种。夏秋采取。曝令干。先期灌以粪壤。雨后刈收。不尔气味亦不辛凉也。产苏吴者茎小叶细。臭如龙脑。称龙脑薄荷。(种子苏州府学人真)江右者茎肥。蜀汉更肥。俱不及吴产。根茎真似紫苏。但叶不同。薄荷茎燥。紫苏茎和。
    
    茎叶
    高巅及皮肤风热)能引诸药入营卫。(辛合肺。肺主皮毛。苦合心而从火化。主血脉)手太阴少阴。兼手会首。驱诸热生风。疗中风。(此下焦元阴虚而元阳失守以为清利头目咽喉口齿。一切在上及皮肤风热。又治小儿风涎。
    或暖酒和饮。或煎茶生食并宜。)方书治风头痛。(此上焦阳中阴虚而化风或阳郁化风者)眩晕发热。咳嗽痰饮。癫痫伤燥热高爽清明之象。(复)能搜肝气。又主肺盛有余肩背痛。及风风热上壅。斯为要药。噙化丸以之为君。主阴虚肺热咳嗽。
    治头痛旋晕。心忪烦热。
    颈项紧川芎龙十五两。桔梗一百两。甘草三十五两。防风去苗二十五两。细辛五两搜和。每一两半。分作五十丸。食后临卧。用腊茶清细嚼。下一丸。
    水浸去皮。捣取汁。合和于银石器内熬捣和丸。梧子丸。连翘汤下。
    〔论〕薄荷感杪春初夏之气。而得乎火金之味。金胜火劣。故辛多于苦。夫由杪春而初味得金气之胜。是为火中金气。诚如卢复转夏为秋之说也。本火而同降折之功。非从治而有从治之用。第其随所病而疗者。类属心脉而行呼吸。又云。二阴(肾也)然则兹味乎。(海藏故谓手太阴兼手厥阴药)其值大火之候而金气乃昌者。金固以脉而行呼吸之义。其金昌于火候而大禀辛凉者。以金能达火之用。即肾从太阴厥阴二经药。故止能散上焦天气之阳。
    鼓焰而上行极。
    之金。其辛散可以纾阳之拥而上。(漫事降折。则未能治。)其辛凉可以诱阳之依事疏散。亦未能效。)所谓清利六阳之会首。祛除诸热之风邪二语。意完而语尽矣。
    夫祛除诸热之风邪。非有他道。乃为其能清气耳。(凡下虚而热壅于上以为病者。皆归于气之不清。)是以癫痫昏冒。由于心脏真阴不得坎水既济而无以育神者。(神为气之主)皆恃此味本阴以纾阳而清之化之。若但执为治风。执为治热。均未尽其精微也。总之。此味所司者。
    气分之清化。如炎之候。商动而酷热顿转。此造化元机。在于退热之先。而薄荷适有合焉者。或谓是物与荆芥同一辛凉治风。不知薄荷并入手太阴厥阴。荆芥则独奏功于足厥阴。
    缘荆芥辛温而有凉。薄荷止有辛凉。即其根经冬不死。固知其原禀水气。特因木气以达耳。
    然则海藏亦谓其搜肝气者。以所治之功。自及于肝。不同荆芥之有专致焉耳。又薄荷在唐本草。首主贼风伤寒。而后学多云除风热。大抵值大火之候而生。以辛温言者。从火为主之义也。言辛凉者。从金为火用之义也。故用此味。须识火为主。而金为火用。如风寒固致其火之用矣。如风热亦即以善于达火之用。而真气毕畅也。洁古云。可以和寒降之味而不损脾。
    卢不远云。可以助寒降之味而散其暑毒。二者兼之。
    缪氏。病新瘥者。勿服。以其发汗虚表气也。咳嗽因肺虚寒客者。勿服。以其当补也。
    阴虚发热。血虚头痛。非同补血药弗用。小儿身热。由于伤食。及疳积者。弗用。痘疮属气虚者。初起亦不可用。
    〔辨治〕苏州者胜。其茎燥。止用叶。
    


前一页 ◇ 香附子
后一页 ◇ 荆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