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山草部] 狗脊
    黑色长三四寸。形如拇脂。又似狗脊。凸凹。有硬黑须簇之。其肉青绿色。春秋采根。曝干用。又一种有金黄毛如狗形。皆可入药。勿用透山藤根。形状相似。只是入顶苦不可饵也。()味苦甘平。气微温。苦燥湿。甘益血。温养气。是补而能走之药。入足少阴。萆为之使。恶败酱莎草。治腰背强。关机缓急。周痹寒湿膝痛。并脚弱毒风软脚。肾气虚弱。及风邪淋露。少气目暗。(濒湖谓治风虚)又女子伤中关节重。强肝肾。续筋骨。补益男子。颇利老人。并治失溺不节。主肝肾体用权衡形脏之关机者。(之颐)得牛膝菟丝地黄山萸白胶杜仲。固精强骨壮腰肾。得沉香牛膝石斛木瓜白藓皮菊花五加皮漆叶蒺藜子。能通利关节。
    除五缓六急。
    〔论〕狗脊之用。在本经关机缓急一语。人身八溪。(即八虚。两肘两腋两髀两也。)为关机之室。一溪有邪气恶血住留。则伤乎经络。而上下各关机举为之不利。不利即缓急。
    夫经脉固所以利关节者也。然则关机之利。能不根治于大会之地乎。内经谓大关节在腰脊。
    以腰为肾府。脊乃足太阳之所行。此一脏一腑。系人身根带。而肾中冲脉。实又为经脉之海。
    (丹溪治人右手疼痛挛拳因湿气。以二陈加金毛狗脊杜仲川芎升麻。可知兹味宜于湿。而于阴气不足之湿乃为中病。惟经脉之海。总属于肾中冲脉。故又以之治手也。)然则八溪虽为关机之室。而腰脊尤居关节之大者。所以行血气。营阴阳。濡筋骨而利关节。胥属肾与膀胱也。即经所云肾有邪则气留于两。可知关机之室如两者。尤以肾为主矣。又如脚弱并毒风软脚。皆由大关节之处有邪气恶血留滞。故在下之经脉有伤而见于脚者。其关机不利如是耳。夫别录既言风邪淋露少气目暗。(目睛神水。固属胆汁。然化原在肾水。水郁而风木不能达之于上。故目暗。此皆经脉不利之故。以三阴经脉从下而上也。)甄权又言毒风软脚肾气虚弱。即此知狗脊之功。专主下焦肝肾之阴气。本经谓颇利老人。缘老人下焦之阴气虚。
    多有不利故也。抑本经但言寒湿。而别录甄权又出风邪毒风之治。有二道欤。要知肾者水脏。全藉风木以达阳而化阴。风木虚则阳不达。阳不达则阴不化。而寒湿病乎血。病乎血则风化自病而为风邪。久之为毒风。还病于肾脏而为风毒。或化为湿热以成种种肝病。皆坐风虚而已。此味能益肾气。使阳得达而阴得化。用之者主辅得宜。(病各有所因。则剂各有所主。)有何关节不利而风湿不瘳乎。
    缪氏云。肾虚有热。小水不利。或短涩赤黄。口舌干。皆忌。
    〔修治〕去毛须。锉。酒浸一夕用。
    

[卷七\山草部] 巴戟天
    出蜀中者佳。经冬不凋。根如连珠。以肉浓者为胜。因方家多取紫色。(原无紫色)土人采根。同黑豆煮紫。殊失气味。一种山根极相似。但色白。土人以醋煮之。杂巴戟内。
    莫能识别。但击破之。紫而鲜洁者伪也。其中虽紫。又有微白。糁如粉色而理小暗者真也。
    味辛苦微甘。气微温。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利男子。治夜梦精泄。强阴。下气补血海。益精。愈小腹及阴中相引痛。去风癞及头面游风。疗香港脚。方书治中风劳倦。虚劳肾气虚而恶寒眩晕。及虚逆咳喘。(元阳虚者)腰痛。积聚痹痿不能食。消瘅泄泻。溲血淋浊。小便不禁。疝。并治目疾耳聋。病患虚损者。加用。覆盆子为之使。恶雷丸丹参。得黄柏橘核荔枝核牛膝川萆木瓜金铃子生地黄治疝气因于肾虚。
    得五味苁蓉鹿茸山萸柏仁故纸杞子。治阴痿。去茸苁。加黄柏牛膝麦冬生地车前。治阴虚白浊。久不愈。得鹿角柏仁远志莲须覆盆天冬黄柏。治夜梦鬼交泄精。同甘菊蒺藜石菖蒲何首乌黑豆山萸天冬。治头面上风。
    附方嗜酒后患香港脚。巴戟五钱。糯米同炒。米微转色。去米不用。大黄一两锉炒。同为末。熟蜜丸。温水服五七十丸。仍禁酒。遂愈。(嗜酒而病香港脚。此为湿热。大黄除湿热者也。同巴戟用之。缘入肾肝而达其气。俾除湿热之味得以奏功。即此以推疝气白浊夜梦泄精等治。亦不能专恃此味。必本其所受之因而投剂。用此以达下焦之主气可也。)〔论〕巴戟之味。由苦而辛。辛中亦有苦。味尽处略有甘。夫苦为火味。阳火出于地。
    为命门真火。所云非苦无以至地也。辛为金味。上行为天气。合于人身之肺。所云非辛无以至天也。辛由于苦。则元气之体。苦合之辛。则元气之用。况其温者。又出地之始气。更合于经冬不凋以观。非禀阴中之真阳而裕有元气之体用者乎。本经首治大风邪气。(阳陷化邪)阴痿不起。(用阳不达)言其用也。由用而及体。故归之补中增志益气。甄权则首指其体。
    如治鬼交精泄。以关元中极之间。下于肾三寸。男精女血。皆藏于此。赖其上有肾中命门。
    实司元气者下而锁钥之。所谓气能摄精也。至言风癞之治。则并及用矣。其他种种治效。总不外此体用间元气之益耳。夫元气乃阴中之阳。不能离于阴以为阳。故不得漫用辛热以耗阴。
    此味虽曰益阳。却从阴中完其体。致其用。非辛热之伦可比。如熟地黄补阴而发阳者也。可助之发阳于阴中。如覆盆子骨碎补由阳而强阴者也。可合之强阴于阳中。至如阳虚生寒。投以辛热之桂附。阳虚郁热。投以苦寒之连柏。俱有不舍兹味者。总为元气之主剂。立其主而后辛热可以去寒。苦寒可以清热也。人身元气。上际于天。下极于地。巴戟既裕元气之体用。
    即亦能如元气之所周。随寒热而咸宜。故治疗颇多。(不第如头面游风。小腹。及阴中引痛。与香港脚而已也。)至本经首言大风邪气。诸本草亦以疗风为言。斯义最宜循绎。经曰。出地者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夫风化司出地者也。此品虽微。却有阳予正阴为主之义。所谓发阳于阴中。即强阴于阳中也。故不但能补元阳。且补血海益精。皆有兼功焉。(人身水火合化以为气。更藉金木交媾。乃得合化焉。巴戟达元气于上。即达肝之气化于肺。
    达元气于下。即达肺之气化于肝。肝为血海。通于三焦之命门。合相火而行血海之化。既肺媾于肝。而血海不补乎。)夫肾元中。有精化气者先天也。有气化精者后天也。肺为气主。
    巴戟以由苦而辛者。达元气之用于上。即由苦中之辛而归于甘。以达元气之用于下。肺直媾于肝。得归血海而化精。乃从阳而生阴之剂。(即此之谓强阴。谓下气。又谓益精。不止于能固精而已也。)与从阴而生阳之味。各有所宜。不得混视也。巴戟疗男子泄精。主于元气能固精之义也。第气与精交相益。而交相病。如元气虚而精不固。是由气以病精。属阳虚。
    (或劳伤中气并劳伤命门之阳)若元精虚而气不固。是由精以病气。属阴虚。(不止于色欲。
    举六淫七情。皆得以伤精。)阳虚者气不足。阴虚者火有余。二者皆病于元气。却未可概从补气论治。更当参者。太极未分阴阳。合为一气。此所谓两神相搏也。太极一判。清升浊降。然清者不能离阴以为上际。浊者不能离阳以为下蟠。此所谓两精相搏也。乃经又独以神属心者。正谓一气止是阴阳。阴阳止分动静。静者阖而动者辟。阖者气之守。辟者气之倡也。
    故精必归之气。气尤归之神。又未可止于元气求责也。
    缪氏云。凡相火炽盛。思欲不得。便赤口苦。目昏目痛。烦躁口渴。大便燥闭。法咸忌之。
    〔修治〕同枸杞子汤浸一宿。漉出。再用酒浸一时。更拌菊花。熬令焦黄。去菊。拭干用。此雷公法。用紫黑沉大穿心者。不用色黄而细者。捶去心。酒浸焙。
    


前一页 ◇
后一页 ◇ 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