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 (一)温散风寒
    味辛,性热,无毒。入肺、胃二经。
    生能发表,熟可温中。开胃有奇功。止呕为圣剂。气胀腹疼俱妙,痰凝血滞皆良。刮下姜皮,胀家必用。
    凡中风、中暑、中气、中毒、中恶、霍乱等一切卒暴之证,用姜汁和童便服之。姜汁能开痰,童便能降火也。古方以姜茶治痢,热痢留皮,冷痢去皮,大妙。忌服同干姜。
    

[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 (一)温散风寒
    味辛、甘,性温。入心、肺、膀胱三经。
    助阳散寒,温经通脉。达营卫,和表里。无汗能发,有汗能止。理心腹之痛。搜关节之痹。
    直行兼为奔豚之向导。
    本经疏证云∶“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为桂枝之六大功效。”

[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 (一)温散风寒
    味苦、性温,无毒。入心、肺、膀胱、大肠四经。浓朴为使。恶辛夷、石苇。去根节,水煮,去沫。
    去营中寒气,泄卫分风邪。发汗仗其温散,消肿在其行水。既主用于实喘,亦伍用于痛痹。
    轻可去实,为发散第一药。惟在冬月,真有寒邪在表者,宜之。或非冬月,或无寒邪,或寒邪在里,或伤风等证,虽发热恶寒,不头痛身疼而拘急,六脉不浮紧者,皆不可用。虽可汗之证,亦不宜多服,汗为心液,若不可汗而汗,与可汗而过汗,则心血为之动矣。或亡阳,或血溢,而成大患,可不慎哉。
    麻黄乃太阳经药,兼入肺经。肺主皮毛;葛根乃阳明经药,兼入脾经。脾主肌肉,发散虽同,所入迥异。
    

[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 (一)温散风寒
    味辛,性温,无毒。入心、小肠二经。恶黄、山茱萸。畏滑石。反藜芦。
    风寒湿痹,头痛鼻塞。下气破痰,头面游风。百节拘挛,齿痛目泪。
    味辛,性温,禀升阳之气,而为风剂,辛香开窍,故主疗如上。单服末至一钱,令人闷绝,辛药不可多用也。
    
    细辛发表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痰饮,用之得当,收效甚捷。然其性燥烈,凡血
    
    虚内
    
    热,因而头痛咳嗽者,痛戒之。
    

[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 (二)清散风热
    味辛,性温,无毒。入肺经。产苏州者良。
    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净龈舌。辟口臭,畅鼻塞。透痧疹,通关节。下滞气,除秽恶。
    发汗解表,故去风清热、利于头面,辛香开气,故胀满食滞者,并主之。
    
    薄荷辛香伐气,多服损肺伤心。
    

[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 (二)清散风热
    味甘、苦,性寒,无毒。入肺、脾二经。
    解肌发汗,头疼与寒热同除。下气清烦,满闷与温并妙。疫气瘴气,皆可用也。痢疾疟疾,无不宜之。外用治口舌生疮,煮汁救喉痹不语。
    豆经蒸窨,能升能散,得葱则发汗,得盐则止吐,得酒则治风,得薤则治痢。炒熟又能止汗,亦要药也。
    
    伤寒直中三阴,与传入阴经者,勿用。热结胸烦闷,宜下不宜汗亦忌之。
    

[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 (二)清散风热
    味辛,性寒,无毒。入肺经。
    通毛窍,达肌肤,透瘾疹,痒能除。发汗开鬼门,下水洁净腑。
    水萍轻浮,入肺经发汗,气化及州都,因而利水。
    
    水萍,发汗力比麻黄,下水功同通草,苟非大实大热者,安敢轻试耶。
    

[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 (二)清散风热
    味微苦,性寒。入肺,脾、肝诸经。
    散风去湿,解热止痛,感冒鼻塞,用之可通。
    
    此即一般杨柳之芽,须尚未飞花者为佳。
    

[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 (二)清散风热
    味苦、甘,性寒。入肺、肝二经。
    散风解热,治感冒与干咳。清上平肝,疗眩晕与头疼。耳鸣重听,视弱目昏。桑菊往往偕行,表里均治着称。风湿日久,健筋骨配以乌麻。疫喉初起,清高热伍以葛根。痨热可用其止汗,肤痒能仗其安宁。嫩叶煎酒醴关节通利,蚕蚀之残络,喉患堪珍。沏茶止渴,沐发生新。作汤洗浴老年麻木遍于肢体,研汁涂小儿吻疮延及牙龈。经霜为上,气质尤纯。
    《石室秘录》谓桑叶乃收汗之妙品。与乌麻(即黑芝麻)共为蜜丸,即桑麻丸,尚可却老驻颜。蚕蚀之残络,其上有蚕涎附着,故因痰热之咽喉疼痛,音哑声嘶者多效。因药肆不备,须预蓄之。
    

[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 (二)清散风热
    味甘,性微寒,无毒。入肺、肾二经。枸杞、桑白皮为使,去蒂。
    散风清热,明目平肝。头痛眩晕,耳鸣心烦。血脉欠利,风阳上干。令发不白,耐老驻颜。
    饮水益寿,郦有菊潭。野生苦薏,解毒凉肝。疗疮痈疖,用之咸安。
    独禀金精,善制风木,高巅之上,惟风可到,故主用多在上部。目者,肝之窍也;泪者,肝之热也,宜其瘳矣。
    

[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 (三)解暑利湿退热
    味辛,性微温,无毒。入脾、胃二经。忌见火。
    发汗解表,和中利湿。暑期感冒,无汗发热。腹痛吐利,阳为阴遏。
    治乘凉饮冷,阳气为阴邪所遏,以致头疼、发热、烦躁、口渴。吐泻者宜用之;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则愈。若劳役受热,反用香薷,是重虚其表,而又济之以温,则大误矣。
    
    香薷乃夏月解表之剂,无表邪者戒之。
    

[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 (三)解暑利湿退热
    味辛,性微温,无毒。入脾,肺二经。
    解暑辟浊,化湿快膈。温中开胃,行气止呕。
    禀清和芳郁之气,为脾肺达气要药。若阴虚火旺,胃热作呕,法当戒用。
    

[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 (三)解暑利湿退热
    味甘,性平。入脾、胃二经。
    利湿解热。袭受暑湿,脘闷蒸热。得汗不解,午后加炽,肢体酸沉,溲少便涩。
    此物具通达宣利之能,故可分利湿热,清达表邪,缠绵之患,用之有益。
    

[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 (四)解肌
    味甘、性平,无毒。入肝经。
    散郁火,解肌热。生津液,止消渴。头痛干呕,泄泻下痢。生用能堕胎,蒸熟化酒毒。
    迹其治验,皆在阳明一经。止痢者,升举之功;散郁者,火郁则发之义也。东垣曰∶葛根鼓午胃气上行,治虚泻之圣药。风药多燥,葛根独止渴者,以其升胃家下陷。上输肺金以生水耳。《圣惠方》治小儿热渴久不止,用葛根煎服。此法尤适用于夏季。
    附∶葛蔓,治喉痹,消痈肿。
    

[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 (五)和解
    味苦,性微寒,无毒。入肝、胆二经。恶皂荚,畏藜芦。忌见火。
    少阳经药,性主升腾。理肝胆,善和解。祛时疾内外热不解,治邪气半表复半里。寒热往来,伤寒疟疾。胸胁满痛,热入血室。
    
    柴胡,少阳经半表半里之药,病在太阳者,服之太早,则引贼入门。病在阴经者,
    
    复用
    
    柴胡,则重伤其表。世俗不知柴胡之用,每遇伤寒,传经未明,以柴胡为不汗、不吐、
    
    不下
    
    可以藏拙、辄混用之,致命不可胜数矣。劳证唯在肝经者,用之。若气虚者,不过些小
    
    助参
    
    耆,非用柴胡退热也。若遇劳证,便用柴胡,不死安待。惟此一味,贻祸极多,故特详
    
    言之。
    《幼科铁镜》卷一,首列九恨,其第八恨云∶恨必用柴胡退烧,……脾虚肾虚,气血两虚,诸烧热亦用柴胡。对予说出理来,予便不恨。
    

[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 (六)治发作有时之寒热
    味辛,性温。入胃经。
    破瘴疠之疟,消痰食之愆。
    气猛而浊,故前人以仲由未见孔子时气象比之。
    
    疟不由于岚瘴,气不实,邪不盛者并忌。
    

[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 (六)治发作有时之寒热
    味辛、苦,性寒,有毒。入肝经。酒炒透。
    疗痰饮有灵,截疟疾必效。
    常山去老痰积饮,为疟家要药。必须好酒久炒令透,不尔使人吐也。
    
    常山猛烈,施之强壮者多效。若稍稍挟虚,不可轻入。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 (一)清热退温症高烧
    味甘,性平,无毒。入脾经。
    清热除瘟,消痈解毒。净咽喉,治龈舌。风温温毒,火丹疮疖。可宽膨胀,能疗痢血。
    取用其藤,通经入络。饮用其叶,祛暑止渴。
    禀春气以生,性极中和,故无禁忌。乃清解热毒之良药也。藤名忍冬、另有专条。
    


前一页 ◇ (一)温散风寒
后一页 ◇ (一)清热退温症高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