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外治] (三)矿物药 |
味辛、酸,无毒。入肝经。 内服∶眼科主风热之疼;外科止金疮之血;内科吐风痰之聚;女科理血气之痛。杀虫有效,疳证亦宜。 色青入肝,专主东方之证,然服之损血。 |
[第四卷\食疗] (一)谷类 |
味甘,性平,无毒。入肝、脾、肾三经。其色如酱,其状如虱。九蒸,晒。 养血润肠,燥结焦烦诚易退。补中益气,风淫瘫痪岂难除。坚筋骨,明耳目,轻身不老。 长肌肤,填脑髓,辟谷延年。 补阴是其本职。又去风者,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李廷飞云,风病患久服,步履端正,语言不謇。神农收为上品。道书载其功能,洵服食之佳品。但令人肠滑,得白术并行为胜。 胡麻即黑芝麻,除上述者外,又能补肝肾,能润五脏,虚风眩晕,病后虚羸,须发 早白 ,产妇乳少,常服之,均有益。 |
[第四卷\食疗] (一)谷类 |
味甘,性微寒,无毒。 熟者利大肠,下胞衣。生者摩疮肿,生秃发。 生者,不宜过食。脾虚作泻者忌之。 |
[第四卷\食疗] (一)谷类 |
北粳凉,南粳温。白粳凉,红粳温。晚稻得金气多,更凉。 得宇宙之冲气,养生人之后天。色白而入肺清热,煮汁则止渴除烦。新米动气,胃强者何碍,陈廪冲淡,脾虚者宜餐。 仲景白虎、桃花、竹叶石膏三汤,并用之,以清热补不足也。 |
[第四卷\食疗] (一)谷类 |
味甘,性温。酿酒则热,熬汤更甚。 脾虚最补,肺寒可瘳。大便既坚,而小便又缩。痘疮虽发,而自汗能收。 糯米,虽大补脾肺寒虚。但性极粘滞,病患及小儿不宜多食。 |
[第四卷\食疗] (一)谷类 |
《名医别录》分载黄梁、白粱与青粱。分述于下∶黄粱米味甘,性平,无毒。 益气安中,治痹止泄,利小便,除烦热。 白粱米味甘,性微寒,无毒。 除胸膈热,益气和中。缓筋骨,止烦渴。 青粱米味甘,性微寒,无毒。 补脾益胃,补中益气。利小便,止泄痢。 苏颂云“诸粱比之他谷,最益脾胃。”又能利水益肾,故《名医别录》谓青粱煮粥食之轻身长年。 |
[第四卷\食疗] (一)谷类 |
即小米。味咸,性微寒,无毒。入脾、胃、肾三经。 补气,养肾。开脾胃,益丹田,利小便而称良,治反胃与热痢。 李时珍云“粟之味咸淡,气寒下渗,肾之谷也。肾病宜食之。虚热、消渴、泄痢,皆肾病也。 渗利小便,所以泄肾邪也。降胃火,而脾胃之病宜食之。” |
[第四卷\食疗] (一)谷类 |
味甘,性平。 益心神,养胃气。 以淮产者为佳,无壅滞生热之虑,有凉心润燥之功。故能治妇人脏燥。 浮麦,即水淘浮起者。除虚热,敛心津。汗乃心之津液,养心退热,津血不为火扰,则可无 |
[第四卷\食疗] (一)谷类 |
味甘、性温、无毒。入肺、脾、胃三经。 甘温益气,补肺补中。鹅口杖疮,均堪外用。 孟诜谓“烧灰和油涂杖疮,止痛不作瘢”。李时珍谓“嚼浓汁涂小儿鹅口疮有效。” |
[第四卷\食疗] (一)谷类 |
味甘,性寒、无毒。入脾、胃二经。 安中益气,利胃宜脾。凉血解暑,辟除瘟疫。补诸不足,解苦瓠毒。 孙真人云“稷,脾之谷也,脾病宜食之。” |
[第四卷\食疗] (一)谷类 |
味甘,性微寒,无毒。入肺、脾、大肠三经。 利大肠,治筋挛。阳盛阴虚,夜不得眠。伍以半夏,睡足神安。 亦可单用,煮粥食之,颇益人。 |
[第四卷\食疗] (一)谷类 |
一名茭米,又名雕、雕菰。管子谓之雁膳。味甘,性冷,质滑,无毒。入肺、胃、肾三经。 调肠胃,除热烦。止渴滋口燥,生津润嗌干。咽喉患者食之,滑利易于过关。 此即茭白所结之颖果,如针状,作饭香脆,荒年且可济饥。 根名茭白,详见菜部,另列专条。 |
[第四卷\食疗] (一)谷类 |
味甘,性微寒,无毒。入肺、脾二经。淘净,晒,炒。 健脾益胃,排脓除痹。祛风湿,理香港脚拘挛,保燥金,治痿痈咳嗽。泻痢不能缺也,水胀其可废乎。 薏仁得地之燥,禀秋之凉,能燥脾湿,善祛肺热。 大便燥结,因寒转筋,及妊娠者并禁之。 |
[第四卷\食疗] (一)谷类 |
味甘、性平,无毒。入脾、肾二经。 补肾固精,而遗浊有赖,益脾养气,而泄泻无虞。使耳目聪明,愈腰脊酸痛。 禀水土之气以生,独于脾肾得力。小儿不宜多食者,以其难消也。 |
[第四卷\食疗] (一)谷类 |
味甘、酸,性平,无毒。入心、小肠二经。 利水去虫,一味磨吞决效。散血排脓,研来醋敷神良。止渴行津液,清气涤烦蒸。通乳汁,下胞衣,产科要矣。除痢疾,止呕吐,脾胃宜之。 赤豆,心之谷也,其性下行,入阴分,通小肠,治有形之病,消瘕散肿,虽溃烂几绝者,为末敷之,无不立效。 久服赤豆,令人枯燥,肌瘦、身重,以其行降令太过也。 |
[第四卷\食疗] (一)谷类 |
味甘、性寒。入肝经。反榧子壳,恶鲤鱼。 解热毒而止渴,去浮风而润肤。利小便以治胀,浓肠胃以和脾。 绿豆属木,通于厥阴,解毒之功,过于赤豆,但功在绿皮,若去壳,即壅气矣。 胃寒者,不宜食。 |
[第四卷\食疗] (一)谷类 |
味甘、性平,无毒。入肾经。 活血散风,除热解毒。消水肿历节,能聪耳明目。 甘草与黑豆伍用,能解百药毒。盖甘草和中,黑豆散热,又均能解毒也。苏颂云∶ “古称大豆解百药毒,试之不然。又加甘草,其验乃奇”。今以二药加骨碎补治中毒耳 聋,得效。 |
[第四卷\食疗] (一)谷类 |
味甘、性温,无毒。入脾经。去皮,炒。 补脾胃而止吐泻,疗霍乱而清湿热。解诸毒大良、治带下颇验。 色黄味甘,得乎中和,脾之谷也。能化清降浊,故有消暑之用。皮如粟色者,不可入药。 伤寒邪炽者,禁用。 花、叶∶均对暑期泻、痢有益。 藤∶治转筋。 |
[第四卷\食疗] (二)酿造与调味及饮料 |
味甘,性温,无毒。入脾经。 止嗽化痰,千金方每嘉神效。脾虚腹痛,建中汤累奏奇功。瘀血熬焦和酒服,肠鸣须用水煎尝。 饴糖,虽能补脾润肺,然过用之,反能动火生痰,凡中满、吐逆、酒病、牙疳,咸 忌之。 |
[第四卷\食疗] (二)酿造与调味及饮料 |
味甘、性寒,无毒。入脾经。 生津解渴,除咳消痰。补脾缓肝,和中润肺。 中满者少用。 |
[第四卷\食疗] (二)酿造与调味及饮料 |
味甘、性寒,无毒。 功用与白者相仿,和血乃红者独长。(红白二种,皆蔗汁煎成。)多食能损齿生虫。作汤下小儿丸散者缪矣。 |
[第四卷\食疗] (二)酿造与调味及饮料 |
味甘、性平,无毒。入脾经。忌生葱。凡蜜一斤,入水四两,磁器中炼去沫,滴水不散为度和百药而解诸毒。安五脏而补诸虚。润大肠而悦颜色,调脾胃而除心烦。同姜汁行初成之痢,同薤白涂汤火之疮。 采百花之英,合雨露之气酿成。其气清和,其味甘美,虚实寒热之正,无不相宜也。 大肠虚滑者,虽熟蜜亦在禁例。酸者,食之令人心烦;同葱食害人;同莴苣食,令 人利 下;食蜜饱后,不可食醋,令人暴亡。 |
[第四卷\食疗] (二)酿造与调味及饮料 |
味酸,性温,无毒。入肝经。 浇红炭而闻气,产妇房中常起死。涂痈疽而外治,疮科方内屡回生。消心腹之疼,症积尽破。 杀鱼肉之毒,日用恒宜。 陈藏器曰∶“多食损筋骨、损胃、损颜色。” |
[第四卷\食疗] (二)酿造与调味及饮料 |
味咸,性寒,无毒。入肾经。 擦齿而止痛,洗目而去风。二便闭结,纳导随通。心腹烦疼,服吐即愈。治疝与辟邪有益,痰停与霍乱无妨。 润下作咸,咸走肾。喘嗽、水胀、消渴,大忌食盐,或引痰生,或凝血脉,或助水邪,多食损颜色,伤筋力。故西北人不耐咸,少病多寿,东南人嗜咸,少寿多病。青盐,功用相同,入肝散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