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肝胆二经] (二)温肝 |
味辛,性热,有小毒。入肝、脾、胃三经。蓼实为使。 恶丹参、滑石。畏紫石英,开口者良、盐汤泡过,焙干。 燥肠胃,而止久滑之泻。散阴寒而攻心腹之疼。祛冷胀的独得,疏肝气有偏长。疝疼脚气相宜。开郁杀虫至效。 辛散燥热,独入厥阴,故能温肝。至于脾胃,其旁及者也。东垣云∶“浊阴不降,厥气上逆,甚而胀满,非茱萸不可治也。多用损元气”。寇氏曰∶“下气最速,肠虚人服之愈甚。凡病非寒滞者,勿用。即因寒滞者,亦当酌量虚实,适病为效也。” |
[第三卷\肝胆二经] (三)敛肝 |
味酸,性平,无毒。入肺、脾、肝、大肠四经。 定嗽定渴。皆由敛肺之功,止血止利,尽是固肠之力。清音去痰涎,安蛔理烦热。蚀恶肉而至速,消酒毒以清神。白梅(即霜梅也)。牙关紧闭,擦龈涎出便能开,刀箭伤肤,研烂敷之血即止。 乌梅、白梅皆以酸收为功,疽愈后,有肉突起,乌梅烧敷,一日减半,两日而平。真奇方也。夫梅生于春,曲直作酸,病有当发散者,大忌酸收,误食必为害。若过食而齿者,嚼胡桃肉解之。 |
[第三卷\肝胆二经] (六)凉肝 |
味咸,性寒,无毒。入肝经。 真达东方,理热毒,而昏冒无虞。专趋血海,散瘀结,而真阴有赖。清心明目,辟邪定惊。 湿风痢血宜加用,瘰痈疽不可无。 羚羊角主在平肝息风,清解热毒。肝虚而热者宜之。外有二十四节挂痕,内有天生木胎。 此角须锉细,避风捣筛用。 独入厥阴,能伐生生之气。 |
[第三卷\肝胆二经] (六)凉肝 |
味咸,性寒,无毒。入肝经。 清肝火,解郁结,幼稚惊疳,大方吐血。伤寒发斑,疮生口舌。 内服轻浮上达,清火解毒,外用有收水燥湿之功。 青黛性凉,中寒者勿与。 |
[第三卷\肝胆二经] (六)凉肝 |
味苦、性寒,无毒。入心、肝、脾三经。 善疗五疳、能杀三虫。主去热明目,理幼稚惊风。肝火上炎,耳鸣或聋。 禀阴寒之气,寒能除热,苦能泄热,故除热杀虫及明目也。疳以湿热为咎,湿热去,则愈矣。此药清热凉肝,能泻肝经实火,直折火势,若头晕头痛,耳鸣耳聋,躁狂易怒,属阳亢实热之象者与青黛、栀子、大黄等为伍可收速效。 芦荟,大苦大寒,凡脾虚不思食者,禁用。 |
[第三卷\肝胆二经] (七)镇肝熄风 |
味咸、性平,无毒。入肝,肾二经。盐水煮、水飞。 平肝潜阳,息风止眩。内服而障翳潜消,外点而赤膜尽散。 七孔九孔者良,十孔者不佳。久服令人寒中。 |
[第三卷\肝胆二经] (七)镇肝熄风 |
味辛,性温,有毒。入肝经。畏蜘蛛、蜒蚰、鸡屎、桑皮、盐。 搜风息风,止痉定搐。散肿行瘀,走串攻毒。口眼斜,恶疮头秃。破伤脐风。积聚在腹。 使用此物,须药病相当,不可过剂。 |
[第三卷\肝胆二经] (七)镇肝熄风 |
味辛、性平,有毒。入肝经。 善逐肝风,深透筋骨。中风恒收,惊痫亦简。 诸风掉眩,皆属肝木,蝎属木,色青,独入厥阴,为风家要药,全用者谓之全蝎,但用尾谓之蝎梢,其力尤紧。 似中风和小儿慢脾风,属于虚者,法咸禁之。 |
[第三卷\肝胆二经] (八)伐肝泻胆 |
即橘之小者。麸炒。 破滞气、愈低愈效,削坚积、愈下愈良。引诸药至厥阴之分,下饮食入太阴之仓。 青皮伐肝,兼能发汗,性颇猛锐,不宜多用,如人年少壮,未免躁暴,及长大而为橘皮,如人至老年,烈性渐减,经久而为陈皮,则多历寒暑,而躁气全消也。 |
[第三卷\肾与膀胱经] (九)清肝胆火 |
味辛,性温,无毒。入肾经。恶甘草。忌羊肉、诸血,胡桃拌炒。一名破故纸。 兴阳事,止肾泄。固精气,止腰疼。肺寒咳嗽无虞,肾虚喘息宜用。 暖则水藏,壮火益土之要药也。 补骨性燥,凡阴虚有热,大便闭结者戒之。 |
[第三卷\肾与膀胱经] (九)清肝胆火 |
味甘、咸,性温,无毒。入肾经。酒洗,去甲。 益精壮阳事,补伤润大肠。男子血沥遗精,女子阴疼带下。 滋肾补精之首药,亦温润之首药。但须大至斤许,不腐者佳,温而下热,润而不燥,补而不骤,故有苁容之名。别名黑司命,亦多其功力之意云。 巫蓉性滑,泄泻及阳易举,而精不固者忌之。 |
[第三卷\肾与膀胱经] (九)清肝胆火 |
味甘、咸,性温,无毒。入肾经。 强阴补筋,润肠壮骨。 锁阳功用,与苁蓉相仿,禁忌亦同。亦温润之药也。 |
[第三卷\肾与膀胱经] (九)清肝胆火 |
味辛,性温,无毒。入肾经。山药为使。得酒良。用羊油拌炒。 强筋骨,起阳事衰,利小便,除茎中痛。补命门之真火,愈四肢之不仁。 陶弘景云∶“服之好为阴阳,别名仙灵脾,千两金、弃杖草,皆矜其功力也。” 淫羊藿补火,相火易动者远之。 |
[第三卷\肾与膀胱经] (九)清肝胆火 |
味辛,性温,有小毒。入肾经。忌铁器。禁牛乳。糯米泔浸一宿,去赤汁则毒去。 助阳填骨髓,心腹寒疼。开胃消宿食,强记通神。 补而能宣,西域僧献于唐玄宗,大有功力,遂名婆罗门参。广西英州多仙茅,羊食之遍体化为筋,人食之大补。其消食者,助少火以生土,土得干健之运也。其强记者,肾气时上交于南离故也。 仙茅,专于补火,惟精寒者宜之。火炽者有暴绝之戒。 |
[第三卷\肾与膀胱经] (九)清肝胆火 |
味甘,性温,无毒。入肾经。覆盆子为使。畏丹参,酒浸,焙。 安五脏以益精,强筋骨而起阴。 补助元阳,则肾气滋长,诸病自息。 阴虚相火炽者不宜用。 |
[第三卷\肾与膀胱经] (二)固摄肾气 |
味甘,性温,无毒。入肾经。酒炒。 补肾止遗,强阴益精。目昏腰痛,带下尿频。 沙苑蒺藜,市多杂品。须状如肾子,带绿色,咬之作生豆气者真。 |
[第三卷\肾与膀胱经] (二)固摄肾气 |
味辛、甘,性平,无毒。入肾经。山药为使。酒煮令吐丝,打作饼,烘干再研,即成细末。 续绝伤,益气力,强阴茎,坚筋骨。溺有余沥,寒精自出。口苦燥渴,寒血为积。 雷公云∶禀中和之性,凝正阳之气,肾脏得力,则绝伤诸症愈矣。主口苦燥渴者,水虚则内热津枯,辛以润之,二证俱安也。 菟丝子助火,强阳不痿者忌之。 |
[第三卷\肾与膀胱经] (二)固摄肾气 |
味酸、涩,性平,无毒。入脾、肾二经。 扃钥元精,合闭蛰封藏之本。牢拴仓廪,赞传导变化之权。 金樱子性涩,不利于气。丹溪云∶“经络坠道,以通畅为和平,昧者,喜其涩精而服之,致生别证,自不作靖,咎将谁执。虽然,无故而服以纵欲,则不可。若精滑者服之,何咎之有。” |
[第三卷\肾与膀胱经] (二)固摄肾气 |
味甘,性平,无毒。入肝、肾二经。去蒂,酒蒸。 固精摄溺,益下封藏。强阴美颜色,补虚续绝伤。 能益闭蛰封藏之本,以缩小便,服之当覆其溺器,故名。 复盆子,固涩,小便不利者禁之。 |
[第三卷\肾与膀胱经] (二)固摄肾气 |
味咸、微涩,性微寒,无毒。入肝、肾二经。贝母为使。 恶麻黄、辛夷、吴茱萸。火,童便淬之。 固精涩二便,止汗免崩淋。消胸中之烦满,化痰凝之瘰。愈妇人带下,治虚劳烦热。 伤寒而寒热宜求,温疟与惊恚莫缺。 蛤粉∶蛤蜊壳为粉用。 粉与牡蛎同功。肉则止渴解酒。 牡蛎、蛤蜊俱出海中。大抵海物咸寒。故功用相仿。江湖蛤蚌,无盐水浸渍。但能清热利湿,不能软坚。 虚而热者宜之。有寒者禁与。 |
[第三卷\肾与膀胱经] (二)固摄肾气 |
味咸,性平,无毒。入肾经。畏旋复花,蒸透,再焙。 起阳事而痿弱何忧。益精气而育麟可冀。 即螳螂之子,必以桑树上者为佳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