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心经及小肠经] (三)安神宁心 |
味酸、性平,无毒。入心、脾、肝、胆四经。恶防己。 炒熟。 酸收而心守其液,乃固表虚有汗,肝旺而血归其经,用疗彻夜无眠。 胆怯者,心主易动,惊悸盗汗之所自来也。肝虚者,血不归经,则虚烦不眠之所自来也。 枣仁能补肝益胆,则血得其养,而诸证皆安矣。 肝胆二经有实邪热者勿用,以其收敛故也。 |
[第三卷\心经及小肠经] (三)安神宁心 |
味甘辛,性平,无毒。入心、肝、肾三经。畏菊花。蒸,晒,炒。 安神定悸,壮水强阳。润血而容颜美少,补虚而耳目聪明。 心藏神,肾藏精与志,心肾虚,则病惊悸,入心养神,入肾定志、悸必愈矣。悦颜聪明,皆心血与肾水互相灌溉耳。王好古谓∶“柏实能润肝。” 柏子多油而滑,作泻者勿服,多痰者亦忌,有油透者勿入药。 |
[第三卷\心经及小肠经] (三)安神宁心 |
味甘,性平,无毒。入心、肺、脾、小肠四经。 安神而邪祟不侵,清肺而小便自利,新血止而瘀血消,翳障除而光明复。 行血。丹溪曰∶“燥脾土有功,脾能运化,肺金下降。小便自通。若因血少而小便不利者,反致燥急之苦。” 渗利之性,不利虚人,凡阴虚内热,火炎水涸者勿服。 |
[第三卷\心经及小肠经] (四)止盗汗、自汗 |
味甘,性平,无毒。入心、肝、肾三经。忌鱼及铁器。 畏石膏。火炼,水飞,酒煮用。 养精神,定魂魄。涩精而遗泄能收,固肠而崩淋可止。缩小便,止自汗,生肌肉,收脱肛。 龙齿∶镇心安神,定惊止痉。 龙骨多主肝病。肾主骨,故又益肾也。许叔微云∶“肝藏魂,能变化,魂飞不定者,治之以龙齿。” 龙骨收敛太过,非久病虚脱者,切勿妄投。 |
[第三卷\心经及小肠经] (四)止盗汗、自汗 |
味甘、咸、性凉。入心经。即水淘浮起者。 止虚汗盗汗,解劳热骨蒸。益胃弱,养心神。 秋种夏熟,备受四时之气,但南方地暖,下湿,不如北产之良。 |
[第三卷\心经及小肠经] (四)止盗汗、自汗 |
味甘,性平,无毒。入肺、胃、肾三经。 补肺生津、健脾益胃。退虚热、止盗汗。养胃阴,扶气馁。 鲜根尤佳。须于割稻后收集备用 |
[第三卷\心经及小肠经] (五)镇心、辟邪 |
味甘,性寒,有毒。入心经。恶磁石,畏咸水,忌一切血。 除魔祟。解胎热痘毒,疗目痛牙疼。 色赤应离,为心经主药,独用多用,令人呆闷。 |
[第三卷\心经及小肠经] (五)镇心、辟邪 |
味辛,性平,有毒。 安镇灵台,神魂免于飘荡。辟除恶祟,脏腑搜其伏邪。 禀西方之质,为五金之主,最能制木。故中风惊痫皆需之。银箔,功用相仿。 金有大毒,磨屑顿服,不过三钱而毙,岂可多服乎。催生者用之。 |
[第三卷\心经及小肠经] (五)镇心、辟邪 |
味甘,性温,无毒。入心、肝二经。畏扁豆、附子,恶黄连。火,醋淬,水飞。 上通君主,镇方寸之靡宁。下达将军,助胎宫而有孕。 紫石英,南方之色,故功在血分,火热者忌之。 |
[第三卷\心经及小肠经] (五)镇心、辟邪 |
味辛苦,性平,无毒。入心经。 服之而行血下气,烧之而辟恶驱邪。 手少阴,主藏神,神昏则邪祟侵之。心主血,血滞则气不宣快,安神行血,故主治如上。 病非关恶气侵犯者勿用。 |
[第三卷\心经及小肠经] (六)开窍通神除恶 |
味甘、性温,无毒。入心、脾二经。 开窍通神,逐秽辟恶。甘暖和脾,郁结凝留咸雾释。芬芳彻髓,妖邪梦魇尽冰消。 沈括云∶“苏合油,如胶,以箸挑起,悬丝不断者真也。苏合香,能开窍豁痰。走真气,唯体气壮实者宜之,否则慎用。” |
[第三卷\心经及小肠经] (六)开窍通神除恶 |
(见外治) |
[第三卷\心经及小肠经] (六)开窍通神除恶 |
(见外治) |
[第三卷\心经及小肠经] (七)通小肠 |
味辛、甘、淡,性平,无毒。入心、小肠二经。色白而梗细者佳。 降心火出于小肠。治五淋并宣九窍。通血脉,利关节。清肺泄湿,行经下乳。 功用虽多,不出宣通气血四字。若君火为邪,宜用木通。相火为邪,宜用泽泻,利水虽同,用各有别。 木通,性通利,精滑气弱。内无湿热,妊娠者均忌。 |
[第三卷\心经及小肠经] (七)通小肠 |
味淡,性平,无毒。入心、小肠二经。 清心必用,利水偏宜。烧灰吹喉症,涂乳治夜啼。 中寒,小便不禁者忌之。 |
[第三卷\心经及小肠经] (七)通小肠 |
味淡,性寒,无毒。入小肠经。 专通小便,兼解心烦。 淡味五脏无归,但入太阳利小便,小便利,则心火因之而清也。 淡竹叶,有走无守,不能益人,孕妇禁服。 |
[第三卷\肺经及大肠经] (一)治咳化痰 |
味苦,性微寒,无毒。入肺、脾、胃、大肠四经。半夏为使。恶皂荚,畏藜芦。 散结而消痰定喘。下气以消食安胎。 李时珍曰∶“前胡主降,与柴胡上升者不同。气降则痰亦降矣”。安胎化食,无非下气之力耳。前胡去风痰,与半夏治湿痰、贝母治燥痰者各别也。 前胡治气实风痰,凡阴虚火动之痰,及不因外感而有痰者,法当禁之。前胡又为散 风之品, 故多用于感冒之初。 |
[第三卷\肺经及大肠经] (一)治咳化痰 |
味苦、甘,性温,有毒。入肺、大肠二经。恶黄芩、黄、葛根。泡去皮尖,焙。双仁者勿用。 散上焦之风,除心下之热,利胸中气逆而喘嗽,润大肠气闭而难通。解锡毒有效,消狗肉如神。 杏仁性温,散肺经风寒滞气,殊效。 阴虚咳嗽者忌之。双仁者,能杀人,有毒盖指此耳。 |
[第三卷\肺经及大肠经] (一)治咳化痰 |
味苦、辛,性温,无毒。入肺经。款冬花为使。恶远志。畏茵陈。洗净,蜜水炒。 开泄肺郁,宣通窒滞。散结行瘀,降逆止咳。寒饮盘踞,浊涎胶固。痰喘上气,如水鸡声。 唾血溲少,用之咸宜。 苦能下达,辛可益金,故吐血保肺,收为上品。虽入至高,善于下趋,使气化及于州都而小便自利。 紫菀入血分,款冬入气分。紫菀以化痰为主,款冬以止咳为主。 |
[第三卷\肺经及大肠经] (一)治咳化痰 |
味辛,性温,无毒。入肺经。杏仁为使。恶玄参。畏贝母、辛夷、麻黄、黄、连翘、甘草、黄芩。蜜水炒。 化痰则喘嗽无忧,清肺则痈痿有赖。 雪积冰坚,款花偏艳,想见其纯阳之禀,故其主用,皆辛温开豁也,却不助火,可以久任。 此药温而不燥,乃温润之品。急症喉风之呛咳而气息不平者,可用射干麻黄汤减细 辛治 之。久咳难止,可用蜜拌款冬,燃烟熏吸有效。 |
[第三卷\肺经及大肠经] (一)治咳化痰 |
味苦,性平,无毒。入肺、胃二经。刷去背上毛,治胃病,姜汁涂炙。治肺病,蜜水涂炙。 走阳明则止呕下气,入太阴则定咳消痰。 长于降气,气降则火清痰顺,但去毛不净,射入肺中,作咳难疗。 胃寒呕吐,及风寒咳嗽者忌之。 |
[第三卷\肺经及大肠经] (一)治咳化痰 |
一名金沸草。味咸、甘,性微温,无毒。入肺、大肠二经。去蒂,焙。 老痰坚硬,结气留饮。风气湿痹,利肠通脉。具宣行肺胃之功,噫气不除,赖其辛散。 有斡旋胸中之力,肝邪痹着,借以温通。 咸能软坚,故能祛老痰结积,风湿燥结之疗,温能解散,咸可润下也。 丹溪云∶“走散之药,虚者不宜多服,冷利大肠,虚寒人禁之。” |
[第三卷\肺经及大肠经] (一)治咳化痰 |
味甘,性微温,无毒。入肺经。 肺寒咳嗽,传尸骨蒸。杀蛔虫寸白,除蝇虱蛲蚊。 与天门冬形相类,而用相仿,故名野天门冬,但天门冬治肺热,此治肺寒为别也。 脾胃虚人,须与补药同用,恐其伤胃气,又恐其滑肠也。 |
[第三卷\肺经及大肠经] (二)润肺 |
味甘,性寒,无毒。入肺、肾二经。地黄、贝母为使。 忌鲤鱼。去心用。 定喘定嗽,肺痿肺痈,是润燥之力也。益精益髓,消血消痰,非补阴之力欤。善杀三虫,能通二便。 甘寒养阴,肺肾虚热之要药也。 天门冬性寒而滑,若脾虚而泄泻、恶食者大非所宜。即有前证,亦勿轻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