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二] 玉屑
    (《别录》)【修治】弘景曰∶玉屑是以玉为屑,非别一物也。《仙经》服玉,有捣如米粒,乃以苦酒辈,消令如泥,亦有合为浆者。
    凡服玉皆不得用已成器物,及冢中玉璞。
    恭曰∶饵玉当以消作水者为佳。屑如麻豆服者,取其精润脏腑,滓秽当完出也。又为粉服者,即使人淋壅。屑如麻豆,其义殊深。化水法,在《淮南三十六水法》中。
    【气味】甘,平,无毒。曰∶咸,寒,无毒。
    时珍曰∶恶鹿角,养丹砂。
    【主治】除胃中热,喘息烦满,止渴,屑如麻豆服之,久服轻身长年(《别录》)。润心肺,助声喉,滋毛发(大明)。滋养五脏,止烦躁,宜共金、银、麦门冬等同煎服,有益(李)。
    【附方】新三。
    小儿惊啼∶白玉二钱半,寒水石半两,为末,水调涂心下。(《圣惠方》)癖鬼气,往来疼痛,及心下不可忍者,不拘大人小儿。白玉、赤玉等分,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下。(《圣惠方》)面身瘢痕∶真玉日日磨之,久则自灭。(《圣济录》)玉泉(《本经》)【释名】玉札(《本经》)、玉浆(《开宝》)、琼浆。
    普曰∶玉泉,一名玉屑。
    弘景曰∶此当是玉之精华,白者质色明澈,可消之为水,故名玉泉。今人无复的识者,通一为玉尔。
    志曰∶按∶别本注云∶玉泉者,玉之泉液也。以仙室玉池中者为上,故一名玉液。今《仙经》、《三十六水法》中,化玉为玉浆,称为玉泉,服之长年不老,然功劣于自然泉液也。
    宗曰∶《本经》言∶玉泉生蓝田山谷,采无时。今蓝田无玉,而泉水古今不言采。陶氏言玉为水,故名玉泉。如此则当言玉水,不当言玉泉,泉乃流布之义。今详泉字乃浆之误,去古既远,文本脱误也。《道藏经》有金饭、玉浆之文,唐李商隐有“琼浆未饮结成冰”之诗,是采玉为浆,断无疑矣。别本所注不可取也。若如所言,则举世不能得,亦漫立此名耳。
    时珍曰∶玉泉作玉浆甚是。别本所注乃玉髓也,《别录》自有条,诸家未深考尔。
    【修治】青霞子曰∶作玉浆法∶玉屑一升,地榆草一升,稻米一升,取白露二升,铜器中煮,米熟绞汁,玉屑化为水,以药纳入,所谓神仙玉浆也。
    藏器曰∶以玉投朱草汁,化成醴。朱草,瑞草也。术家取蟾蜍膏软玉如泥,以苦酒消之成水。
    【气味】甘,平,无毒。
    普曰∶神农、岐伯、雷公∶甘。李当之∶平。畏款冬花、青竹。
    【主治】五脏百病,柔筋强骨,安魂魄,长肌肉,益气,利血脉,久服耐寒暑,不饥渴,不老神仙。人临死服五斤,三年色不变(《本经》)。疗妇人带下十二病,除气癃,明耳目,久服轻身长年(《别录》)。治血块(大明)。
    【发明】慎微曰∶《天宝遗事》∶杨贵妃含玉咽津,以解肺渴。王莽遗孔休玉曰∶君面有疵,美玉可以灭瘢。后魏李预得餐玉之法,乃采访蓝田,掘得若环璧杂器形者,大小百余枚,捶作屑,日食之,经年云有效验,而好酒损志。及疾笃,谓妻子曰∶服玉当屏居山林,排弃嗜欲,而吾酒色不绝,自致于死,非药之过也。尸体必当有异于人,勿使速殡,令后人知餐服之功。时七月中旬,长安毒热,停尸四日,而体色不变,口无秽气。
    弘景曰∶张华云∶服玉用蓝田谷玉白色者,平常服之,则应神仙。有人临死服五斤,死经三年,其色不变。古来发冢见尸如生者,其身腹内外,无不大有金玉。汉制,王公皆用珠襦玉匣,是使不朽故也。炼服之法,水屑随宜。虽曰性平,而服玉者亦多发热,如寒食散状。
    金玉既天地重宝,不比余石,若未深解节度,勿轻用之。
    志曰∶《抱朴子》云∶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但其道迟成,须服一、二百斤,乃可知也。玉可以乌米酒及地榆酒化之为水,亦可以葱浆消之为,亦可饵以为丸,亦可以烧为粉。服之一年以上,入水不沾,入火不灼,刃之不伤,百毒不死。不可用已成之器,伤人无益,得璞玉乃可用也。赤松子以玄虫血渍玉为水服之,故能乘烟霞上下。玉屑与水服之,俱令人不死。所以不及金者,令人数数发热,似寒食散状也。若服玉屑,宜十日一服雄黄、丹砂各一刀圭,散发洗沐冷水,迎风而行,则不发热也。董君异常以玉醴与盲人服,旬日而目愈也。时珍曰∶汉武帝取金茎露和玉屑服,云可长生,即此物也。但玉亦未必能使生者不死,惟使死者不朽尔。养尸招盗,反成暴弃,曷若速朽归虚之为见理哉。
    

[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二] 白玉髓
    (《别录》有名未用)【校正】并入《拾遗》玉膏。
    【释名】玉脂(《纲目》)、玉膏(《拾遗》)、玉液。
    【集解】《别录》曰∶生蓝田玉石间。时珍曰∶此即玉膏也,别本以为玉泉者是矣。《山海经》云∶密山上多丹木,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源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是生玄玉,玉膏所出,以灌丹木。黄帝乃取密山之玉,KT而投之钟山之阳,瑾瑜之玉为良,坚栗精密,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
    君子服之,以御不祥。谨按密山亦近于阗之间。是食者,服食也。是飨者,祭祀也。服之者,佩服也。玉膏,即玉髓也。《河图玉版》云∶少室之山,有白玉膏,服之成仙。《十洲记》云∶瀛洲有玉膏如酒,名曰玉醴,饮数升辄醉,令人长生。《抱朴子》云∶生玉之山,有玉膏流出,鲜明如水精,以无心草末和之,须臾成水,服之一升长生。皆指此也。藏器曰∶今玉石间水饮之,亦长生润泽。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妇人无子,不老延年(《别录》)。
    

[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二] 青玉
    (《别录》有名未用)【释名】谷玉。
    时珍曰∶谷,一作,又作,谷、角二音。二玉相合曰,此玉常合生故也。
    【集解】《别录》曰∶生蓝田。
    弘景曰∶张华言合玉浆用谷玉,正缥白色,不夹石者。大如升,小者如鸡子,取于穴中者,非今作器物玉也。出襄乡县旧穴中。黄初时,诏征南将军夏侯尚求之。
    时珍曰∶按∶《格古论》云∶古玉以青玉为上,其色淡青,而带黄色。绿玉深绿色者佳,淡者次之。菜玉非青非绿,如菜色,此玉之最低者。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妇人无子,轻身不老长年(《别录》)。
    【附录】璧玉《别录》曰∶味甘,无毒。主明目益气,使人多精生子。
    时珍曰∶璧,瑞玉圜也。此玉可为璧,故曰璧玉。璧外圆象天,内方象地。《尔雅》云∶璧大六寸谓之;肉倍好谓之壁;好倍肉,谓之瑗。
    玉英《别录》曰∶味甘,主风瘙皮肤痒,生山窍中,明白可作镜,一名石镜,十二月采。
    合玉石《别录》曰∶味甘,无毒。主益气,疗消渴,轻身辟谷。生常山中丘,如彘肪。
    时珍曰∶此即碾玉砂也,玉须此石碾之乃光。
    青琅(《本经》下品)【校正】并入《拾遗》石阑干。
    【释名】石阑干(《拾遗》)、石珠(《本经》)、青珠(《别录》)。
    时珍曰∶琅,象其声也。
    可碾为珠,故得珠名。
    【集解】《别录》曰∶青琅,生蜀郡平泽,采无时。
    弘景曰∶此《蜀都赋》所称青珠、黄环者也。琅亦是昆仑山上树名,又《九真经》中大丹名。
    恭曰∶琅有数种色,以青者入药为胜,是琉璃之类,火齐宝也。今出州以西乌臼蛮中,及于阗。
    藏器曰∶石阑干生大海底,高尺余,如树,有根茎,茎上有孔,如物点之。渔人以网罾得之,初从水出微红,后渐青。
    颂曰∶今秘书中有异鱼图,载琅青色,生海中,云海人以网于海底取之,初出水红色,久而青黑,枝柯似珊瑚,而上有孔窍,如虫蛀,击之有金石之声,乃与珊瑚相类。其说与《别录》生蜀郡平泽,及苏恭所云不同,人莫能的识。谨按《尚书》∶雍州缺贡球、琳、琅。《尔雅》云∶西北之美者,有昆仑墟之、琳、琅。孔安国、郭璞注,皆以为石之似珠者。而《山海经》云∶昆仑山有琅。若然是石之美者,明莹若珠之色,而状森植尔。大抵古人谓石之美者,多谓之珠,《广雅》谓琉璃、珊瑚皆为珠是也。以上所说,皆出西北山中,而今《图》乃云海底得之。盖珍贵之物,山、海或俱产焉,今医家亦以难得而稀用也。
    宗曰∶《书》云∶雍州厥贡球、琳、琅。《西域记》云∶天竺国正出此物。苏恭云∶是琉璃之类。琉璃乃火成之物,琅非火成者,安得同类?时珍曰∶按许慎《说文》云∶琅,石之似玉者。
    孔安国云∶石之似珠者。《总龟》云∶生南海石崖间,状如笋,质似玉。《玉册》云∶生南海崖石内,自然感阴阳之气而成,似珠而赤。《列子》云∶蓬莱之山,珠之树丛生。据诸说,则琅生于西北山中及海山崖间。其云生于海底网取者,是珊瑚,非琅也。
    在山为琅,在水为珊瑚,珊瑚亦有碧色者。今回民地方出一种青珠,与碧靛相似,恐是琅所作者也。《山海经》云∶开明山北有珠树。《淮南子》云∶曾城九重,有珠树在其西。
    珠树即琅也。余见珊瑚下。
    【气味】辛,平,无毒。
    之才曰∶杀锡毒,得水银良,畏鸡骨。
    【主治】身痒,火疮痈疡,疥瘙死肌(《本经》)。白秃,浸淫在皮肤中,煮炼服之,起阴气,可化为丹(《别录》)。疗手足逆胪(弘景)。
    石阑干∶主石淋,破血,产后恶血,磨服,或煮服,亦火烧投酒中服(藏器)。
    


前一页 ◇
后一页 ◇ 珊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