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东垣先生用药心法] 古人服药活法
    在上不厌频而少,在下不厌顿而多,少服则滋荣于上,多服则峻补于下。
    

[卷之二\东垣先生用药心法] 古人服药有法
    病在心上者,先食而后药;病在心下者,先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者,宜饥食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食而在夜。
    

[卷之二\东垣先生用药心法] 察病轻重
    凡欲疗病,先察其源,先候其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效。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存。自非明医听声、察色至于诊脉,孰能知未病之病乎?

[卷之二\东垣先生用药心法] 五宜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韭皆酸。
    肺色白,宜食苦,小麦、羊肉、杏、薤皆苦。
    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
    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盖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浓。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气骨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卷之二\东垣先生用药心法] 五伤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
    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
    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
    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卷之二\东垣先生用药心法] 五走
    咸走血,血病毋多食咸。
    苦走骨,骨病毋多食苦。
    辛走气,气病毋多食辛。
    酸走筋,筋病毋多食酸。
    甘走肉,肉病毋多食甘。
    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卷之二\东垣先生用药心法] 服药可慎
    热中、消中,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药。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夫热气剽悍,药气亦然,二气相遇,恐内伤脾。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药者,至甲乙日更论。
    

[卷之二\东垣先生用药心法] 论药所主
    海藏云∶汤液要药,最为的当,其余方论所着杂例,比之汤液稍异,何哉?盖尹、仲景取其治之长也。其所长者,神农之所注也。何以知之?《本草》云∶一物主十病,取其偏长为本。又当取洁古《珍珠囊》断例为准则,其中,药之所主,不必多言,只一两句,多则不过三四句。非务简也,亦取其所主之偏长,故不为多也。
    

[卷之二\东垣先生用药心法] 天地生物有浓薄堪用不堪用
    \r表格一\pt8.bmp\r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脏所宜,乃可以言盈虚病生之绪也。谨候气宜,无失病机。其主病何如,言采药之岁也。司岁备物,则无遗主矣。先岁物何也,天地之专精也,专精之气,药物肥浓,又于使用,当其正气味也。五运主岁,不足则物薄,有余则物精,非专精则散气,散气则物不纯。是以质同而异等,形质虽同,力用则异也。气味有浓薄,性用有躁静,治化有多少,力化有浅深,此之谓也。
    \r表格二\pt9.bmp\r\r表格三\pt10.bmp\r\r表格四\pt11.bmp\r\r表格五\pt12.bmp\r\r表格六\pt13.bmp\r\r表格七\pt14.bmp\r\r表格八\pt15.bmp\r\r表格九\pt16.bmp\r

[卷之二\东垣先生用药心法] 气味生成流布
    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浓者为阴,薄为阴中之阳,浓则泄,薄则通;气浓者为阳,薄为阳中之阴,薄则发泄,浓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神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卷之二\东垣先生用药心法] 七方
    大∶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大则数少,少则二之。
    肾肝位远,服汤散,不厌顿而多。
    小∶君一,臣二,制之小也。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心肺位近,服汤散,不厌频而少。
    缓∶补上治上制以缓,缓则气味薄。治主以缓,缓则治其本。
    急∶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浓。治客以急,急则治其标。
    奇∶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阳数奇。
    偶∶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阴数偶。
    复∶奇之不去,则偶之。是为重方也。
    

[卷之二\东垣先生用药心法] 十剂
    宣∶可以去壅,姜、橘之属是也。
    通∶可以去滞,木通、防己之属是也。
    补∶可以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
    泻∶可以去闭,葶苈、大黄之属是也。
    轻∶可以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
    重∶可以去怯,磁石、铁浆之属是也。
    滑∶可以去着,冬葵子、榆白皮之属是也。
    涩∶可以去脱,牡蛎、龙骨之属是也。
    燥∶可以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
    湿∶可以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属是也。
    只如此体,皆有所属。凡用药者,审而详之,则靡所失矣。陶隐居云∶药有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此十剂,今详之,惟寒、热二种,何独见遗,今补二种,以尽厥旨。
    寒∶可以去热,大黄、朴硝之属是也。
    热∶可以去寒,附子、官桂之属是也。
    

[卷之三\草部] 防风
    纯阳,性温,味甘、辛。无毒。
    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乃二经行经之药,太阳经本经药。
    《象》云∶治风通用,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风邪之仙药也。误服,泻人上焦元气。去芦并钗股用。
    《珍》云∶身,去身半以上风邪;梢,去身半以下风邪。
    《心》云∶又去湿之仙药也,风能胜湿尔。
    《本草》云∶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胁痛胁风。头面游风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痉。
    东垣云∶防风能制黄,黄得防风,其功愈大。又云∶防风乃卒伍卑贱之职,随所引而至,乃风药末润剂也。虽与黄相制,乃相畏而相使者也。
    《本草》又云∶得泽泻、本,疗风;得当归、芍药、阳起石、禹余粮,疗妇人子脏风。杀附子毒。恶干姜、藜芦、白蔹、芫花。
    

[卷之三\草部] 升麻
    气平,味苦、甘。微苦,微寒,味薄气浓,阳中之阴也。无毒。
    阳明经本经药,亦走手阳明经、太阴经。
    《象》云∶能解肌肉间热,此手足阳明经伤风之的药也。去黑皮及腐烂者用。若补脾胃,非此为引用不能补。若得葱白、白芷之类,亦能走手足阳明、太阴。
    《心》云∶发散本经风邪,元气不足者,用此于阴中升阳气上行。
    《珍》云∶脾痹,非此不能除。
    《本草》云∶主解百毒,杀百精老物殃鬼,辟瘟疫瘴气,邪气,蛊毒入口皆吐出,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
    东垣云∶升麻入足阳明,若初病太阳证便服升麻、葛根,发出阳明经汗,或失之过,阳明经燥,太阳经不可解,必传阳明矣。投汤不当,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也。
    朱氏云∶瘀血入里,若衄血吐血者,犀角地黄汤,乃阳明经圣药也。如无犀角,以升麻代之。升麻、犀角,性味相远,不同,何以代之?盖以升麻止是引地黄及余药,同入阳明耳。
    仲景云∶太阳病,若发汗,若利小便,重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其害不可胜言。又云∶太阳几几,无汗者,葛根汤发之。若几几自汗者,表虚也,不宜用此。朱氏用升麻者,以表实无汗也。
    《诀》云∶主肺痿咳唾脓血,能发浮汗。
    


前一页 ◇ 汤液煎造
后一页 ◇ 羌活